仔细捋捋谍战剧,你会发现,英明神武的主角们在复杂环境中游走,很大程度上要靠“ 撒谎”。
谍战剧主角们面临的考验,往往来自一些随机的、试探性的盘问——《潜伏》、《叛逆者》……这些经典谍战剧里的主角们,几乎每一集都要遇上个把这种考验,最后,靠着高明的谎言应付过危机,一路过关到大结局。
在此,我们准备了一些来自心理学家的小技巧,用好了,理论上个能帮你在谍战剧里多活两集——至少也能帮你在剧本杀或狼人杀里玩得风声水起。
首先,放稳心态——
你已经有了50%成功率
如果穿越去谍战剧的你被怀疑了,甚至一不小心被抓个正着,首先要记住: 不要惊慌,撒个谎应付过去,因为说谎被查出来的概率其实并不高——你应当有这个信心,因为这个结论是有实证数据支撑的。
在现实中,哪怕是用上核磁来扫描大脑,能准确测谎的概率也达不到100%。有学者做过统计,他们分析了200多个独立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 分辨出谎言的正确率只有50%多一点,跟随便瞎蒙差不多。
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你就 尽量表现得自然点,就已经有了50%的成功概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纸巾先动的手”丨giphy.com
其次,熟能生巧,撒谎也是——
所以要多加练习
论起“说谎”,你我大概都颇有经验。毕竟,根据统计,平均每人每天要撒2个以上的谎——但是,要应付谍战剧中复杂多变的环境,这个练习量恐怕不够。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说谎”行为是一个综合性的脑力活动,要调动多种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看似漫不经心的谎言,其实是大脑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结果。
换句话说, “说谎”对于大脑来说其实是一种认知负担。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说谎”就如同是一个占据很大内存的应用程序。
我们知道,内存被占用多了,机器就会变慢。同理,有研究认为,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是人们判断真假的重要线索:一般来说, 反应速度较慢可能会显得不太真诚,因为较慢的回答可能是说话者在压制真实的想法。另外, 对于节操尚存的人来说,说谎时难免产生愧疚感,从而会引起脸红、眼神飘忽等状态,很容易让说谎者暴露。
在某些设定中,说谎者会鼻子瞬时变长丨Pixabay
为了克服这些人类天生的局限,科学家们给出的方案就是—— 多加练习。
2003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要求所有志愿者们每天都去刻意编造一些谎言,并对这些谎言进行记录。经过对这些“谎言日记”的分析,研究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们 编造谎言需要时间越来越短,撒起谎来也越来越顺溜。
除了缩短编造谎言所需的时长,不断练习 还能帮你克服负罪感,实现“脸皮越来越厚”的效果。
2016年,来自英国的研究者曾经借助核磁共振造影扫描仪,来检测人们在撒谎时的脑部区域变化,并特别关注了与情感相关的杏仁体区域。结果发现,当受试者觉得撒谎对自己有利时,就会开始倾向于说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谎言会逐渐升级,谎越撒越大;但与此同时,大脑中杏仁体的反应却越来越弱。这就意味着, 随着一次次的撒谎,最初与撒谎有关的负面情感信号逐渐减弱了。换句话说, 通过不断说谎,说谎者会慢慢慢慢战胜说谎带来的愧疚感。
说谎会产生愧疚感,但这种愧疚感也可以慢慢被战胜……丨giphy.com
所以,为了能在谍战剧里多活两集,从现在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抓紧进行说谎练习。从小的谎言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要用心打磨文本内容
多加练习,锤炼的是脸皮和创造谎言的态度。但别忘了,要产生一个成功的谎言, 文本才是基础,需要好好打磨。毕竟遇到突发情况时,会写小作文者得天下。
要让自己的谎言文本看起来可信,此处又可细分出3点技巧,也许可以派上用场——
1.多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
2014年,有位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到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 人一旦说起谎来,就会下意识更多地使用 “第三人称代词”,也更愿意去谈论别人的事情,从而把谎言跟自己拉开距离——然而,这种逃避也很容易被人察觉。比如,试着感受这两句话,体会下哪一句更像谎言:
(1)“这扇门没被打开过。”
(2)“我没打开过这扇门。”
(是不是1更像是不是1)
所以,可以多说些“我怎么怎么样”,更有股子理直气壮的感觉。
2.谎言最好不要太精致,适当模糊下细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撒谎也一样:要提前对谎言文本进行规划,面对敌人的盘问,此时你 可以用上早已打磨好的文稿,但是千万不要像背课文似的,严密地复述你的文稿——如果你按照“一二三四”罗列得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反而容易显得可疑。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谁是凶手》中,就有一个嫌疑人因为过度紧张,把提前准备好的谎言干巴巴地背诵了出来。结果,探案人员立刻抓住了这个破绽,说,“像念课文一样。”
同理,在一些 细节问题上也尽量含糊点。如果审问者要你复述这些内容,一旦你回答得滴水不漏,反而可能造成最大的漏洞。毕竟人的记忆容易随时间流逝变得模糊,如果不是超级大脑或特意关注,普通人很难完全记清楚诸如时间、数字、周围景物等细节。
比如,在《扫黑风暴》中曾有过这样的桥段,一位被反派收买了的法医,在面对盘问时,居然能回答上十几年前的验尸数据,还能精确到个位数,这显然是进行提前准备了。于是,警察立刻拆穿了他的伪装。
3.必要时,适当自毁形象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尽量避免犯错——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刻意的“错误”却可能有奇效,尤其是当你想争取信任时。
2019年,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发言“政治不正确”的政客,反而更容易被选民认为是真诚的——当然,什么言论算是“政治不正确”,这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本项实验中采用的判断标准主要围绕两点:第一,这种言论会让部分人群感到敏感;第二,这种言论可能对社会中的弱势人群造成伤害。
美国政坛对“政治正确”有着很强的执念。甚至曾有人号召以后在圣诞节不要说 “圣诞快乐”了,而要说“ 节日快乐”,因为很多人并不信仰基督教。然而,有人就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015年,刚开始竞选总统的特朗普,在一次演讲中就直接说出:"我认为美国的大问题就是政治正确"。后来,他的“独特言论”更是愈演愈烈,比如建一道墙来阻止非法移民,煽动支持者们闯入国会大厦等等。
图丨giphy
然而,研究者们发现,越是像特朗普这样发言的政客,反而越容易让民众信任。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在说谎时都是为了达到“利己”目的,而这种“自毁形象”的话语在表面上并不“利己”,所以听众就会觉得“这个人能说出这种话,那他一定是真心实意的”。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或许可以在谍战剧里推进一步:当你 被人怀疑在说谎时,直接来个“自杀式”发言,从而另辟新径地来洗脱嫌疑。
比如,在电视剧《叛逆者》中,王志文扮演的顾慎言在身份即将暴露时,主动承认自己贪污腐败。于是,人们开始用审查“贪污犯”的方式来对待他,从而使他掩盖住了真实身份,也保护了其他同志。
总之,要在谍战剧中,顺利地靠说谎过关,着实不易。需要注意各种细节,压抑自己的天性,才能在危险中保全自己。
放稳心态、常加练习、打磨文本——做好这三个环节,想必能够增加你在谍战剧中的生存几率,至少……也能让你在剧本杀中大显身手。
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可能穿越进谍战剧,也不会一直生活在剧本杀中,那还有必要学这些吗?
有!因为,真实的欺骗随时都会发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现在去 了解撒谎欺骗的套路,是为了更好地在心中拉起警戒线,从而能够分辨居心叵测之人的手段。毕竟,谍战剧不常用,骗子却常有。
在此,请您下载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参考文献
[1]DePaulo, Bella, M., Kashy, Deborah, A., Kirkendol, & Susan, E., et al. (1996). Lying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Garrett, N., Lazzaro, S. C., Ariely, D., & Sharot, T. . (2016). The brain adapts to dishonesty. Nature Neuroscience.
[3]Goldschmied, N.. (2005). The underdog effect: definition, limitations, and motivations. why do we support those at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4]Keinan, A., Avery, J., & Paharia, N. (2010) Capitalizing on the Underdog Ef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Rosenblum, M., Schroeder, J., & Gino, F.. (2019). Tell it like it is: wh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language promotes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1).
[6]Bond Jr, C. F., & DePaulo, B. M. (2006). Accuracy of deception judgm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14-234.
[7]Ziano, I., & Wang, D. (2021). Slow lies: Response delays promote perceptions of insince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Noah, Z. (2014). The language of lying. https://ed.ted.com/lessons/the-language-of-lying-noah-zandan
作者:圆的方块
编辑:麦芽杨
一个AI
良心提醒:小谎怡情,大谎伤身;小朋友们不要模仿。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