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传出消息,日本政府计划在2035年禁售燃油新车。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中国选择了电能,日本却选择了氢能。那么,这场新能源汽车“国运”之争,谁能赌对?
其实日本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并且最开始也是大力推崇电力汽车,那为什么日本中途转向了“氢”能源汽车?
首先,就是为了减少日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日本作为岛国,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左右,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力发电基本不可能,而火力发电太消耗化石能源,所以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核电。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掩盖不了日本的化石能源的严重不足,像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些,基本都是依靠进口。况且,日本处于地震带,如果大力开发本土的化石能源,很可能会导致当地的地质变得更加脆弱。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日本必须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氢能”是所有新能源中最适合日本的。其实日本在过去曾想让核能汽车普及到大众中间,但后来福岛核电站泄漏了,这个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日本民众对核能本身就非常排斥。这个时候,日本人发现“氢能”就很合适:氢的燃烧产生的热能远高于汽油、柴油和天然气这些化石能源;而氢和氧燃烧后没有碳排放,只会生成水;最重要的是氢的质量很轻,这就减少了充能时间,加氢三分钟,氢能源汽车就能跑700公里.....可以说“氢”是完美的契合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
那为什么中国不发展氢能源,依旧走电动汽车的道路呢?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率达到了70%,而国际上公认超过50%就意味着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确实,如果有别的国家恶意控制马六甲海峡等重要的海运通道,我国石油相关产业就会受到毁灭性打击。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而中国电力汽车的发展道路其实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第一,日本手握全球70%的氢燃料汽车专利,而制作氢燃料电池需要的材料——铂,产在南非,如果中国也发展氢能源,一定会处处受制于人。
第二,氢能源汽车理念太过超前,但现在的氢能源的使用技术却不够成熟,无论是在制氢、储氢方面、还是加氢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难度。而电能就不一样,中国发电量世界第一,而且无论是制造、使用还是存储、补给,中国对电都已经有了丰富的了解。
第三,中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向有很大的优势,而这项优势刚好就是日本所没有的——丰富的资源。做电动汽车,首先考虑的就是电池,而中国就是世界锂资源储备的第三大国,能够满足目前大多数电动汽车的需要。同样的,电动汽车的制作还需要一种更为珍贵的材料——稀土,可碰巧的是中国的稀土储备还是世界第一,所以才说,发展电力汽车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这时候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和日本,谁赌对了?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哪个更好?哪个才是未来?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做出答复。但只从能源方面来看,不得不说日本的眼光更加长远。
日本本土的常规能源非常稀少,化石能源的供应更是主要靠进口,目前日本能源自给率不到17%,能源安全压力极大。但氢拥有庞大的能量,如果解决了氢的使用问题,就能减少对石油、煤炭的使用量,日本选择氢能,也正是想从根源彻底解决能源问题。如果日本真的能够大规模使用氢能源,那么化石能源方面的问题就不会再限制日本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日本会凭此站在新能源产业链的顶端。
那中国呢?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能源分布不均衡,但我们拥有强大的电力生产能力以及超、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也正是依靠这些,让电力成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二次能源,但比起氢能源,电能还是有致命的缺点:它是二次能源,想要有二次能源就要消耗其他能源,虽然现在中国有了更多清洁的发电方式,但是火力发电任然是主流。
但新能源的未来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目前日本主要采取的是化石能源制氢以及工业副产制氢两种方法,前者也依靠化石能源,后者的使用的是更为复杂的物理吸附制氢的方法,两种成本都很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而且加氢站的建设也没有跟上,这代表即使解决了氢能源的制造和使用后,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补给站点。
但中国从新能源大方向确定的那天起,就设立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项目补贴,还引进特斯拉塑造产业链。不仅如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其实很早就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了,从早期的半电半油开始,不少城市都已经建立了配套的充电站网络。如果电动车成功代替了燃油车,那么中国电动车会很快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完善配置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而且在氢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也没有放弃,虽然发展时间上没有日本充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可以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氢燃料汽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及其有限。截止2021年1月份,丰田的氢能源汽车——MIRAI(参数|图片)的全球保有量仅为12467辆,而在中国,电动汽车在一二线城市有了很高的普及率,配套技术也已经完善,各大车企还在相继投入,而中国就可以全力以赴的扑到氢能源的研发与使用上,从这方面来说,中国已经走在一条平稳的新能源大道上了。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