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12月份的山东港口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下简称自动化码头),风景与别处不同。偌大的港口不见人影,“无人化”串联起目光所及的各个场景,远程控制岸桥精准抓放、一气呵成,自动化轨道吊与无人集卡往来穿梭、流转自如……
这里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此采访时发现,整个码头杳无人踪却井然有序的场景背后,一系列核心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这里对外展出的业内首个集成智能驾驶、远程驾驶等高端模块的国产无人集卡系统,首次成功将“北斗+5G”、国产码头操作系统TOS应用到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全过程,实现厘米级精度操作……在一系列首创性技术落地之后,日照港自动化码头的综合成本也在大幅下降,创造了新纪录。
很多人不知道,上述巨变的塑造者,来自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一支由8位技术工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青春团队挑起了大梁。
锚定“鸡肋”项目发力:空想,都是问题;实干,才知答案
大宗散货一直是日照港的运输优势,但港口强不强,还要看集装箱。对步入集装箱发展快车道的日照港来说,码头扩建迫在眉睫。
当时,摆在日照港人面前的选择有两种:或者建设传统码头,或者创新自动化码头。无论从缩减运营成本上考虑,还是智慧绿色发展方向上着眼,后者无疑占优。
难题在于:日照港的自动化码头该怎么建?
放眼全球,包括山东港口青岛港以及上海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项目动辄数十亿元的“天价”投入,让很多港口望而却步。对于只有中小规模集装箱业务的港口而言,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鸡肋”选项。
“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我们就要自己研究自己干!”2018年,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管理层支持下,该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研发团队成员、技术“大拿”胡继龙作为项目组牵头人,从零开始攻关。
从传统码头改造升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全球尚属首次,胡继龙坦言:“过于另类,也没有成功经验可遵循,一开始不被业界看好”。
超越是从模仿开始的。他找来大量自动化码头视频资料,一帧一帧抠细节,整理了几十个G的材料,再加工成思维导图和专题笔记共享给大家。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在技术突击的200多个日日夜夜里,32岁的徐冠男处于24小时备战状态,还获封自动化“跑男”称号——“走路都是小跑带风的徐冠男”。
在信息化领域工作了15年,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的马波不愿就此“躺平”,而是主动请缨,参与他完全外行的自动化码头基建工作中来。他用了瘦下40斤的代价,创新性地提出利用道砖代替连锁块,解决了提升堆场码箱稳定性难题。
记者问:“如果直接用进口技术,省时省力,为什么非要自研?”团队答:“核心技术,还是要装在自己心里最可靠。”
坚信“年轻没有失败”:单位给了我们平台,我们一定绽放精彩
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造,还是打破陈规的突破,创新靠什么?钻研!
“95后”年轻人董鹏辉留给科技日报记者的印象是:不善言辞,基本上是“问一句,答一句”的状态。但在胡继龙看来,这个“小鲜肉”在团队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项目中,董鹏辉负责自动化设备调度系统开发。一次跟踪设备发现,自动化轨道吊因偶发性问题产生不必要的翻倒。对此,开发商也很无奈。蹲守!为了找到根源,他选择蹲在现场,这一蹲就是8个小时。直到问题重现,他迅速检查、记录,经过数十次模拟重演,成功修复系统。此时,已是凌晨3点。
数据中心是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更是“硬骨头”。倪铂决心“啃下硬骨头,拔出铁钉子”。他先后自学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设计与管理、高效适用制冷技术及应用等系列内容。
不是专业出身,没有成功经验,倪铂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高。记者了解到,码头建设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大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新技术,将数据中心、安全中心和网络中心相相结合,打造了会思考、能学习的智慧大脑。
青春,就得有这一股子“钻劲儿”,这是敢为人先的气概,是勇于探索的气势。
在采访中,这八个年轻人无人提及受过的苦与累,他们谈得更多是感谢山东港口日照港,感谢自动化项目,让他们有机会“燃烧青春,成长自己”。
他们说: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发展,不解放思想怎么“杀出一条血路来”?不苦干创新怎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脱颖而出?何以成为佼佼者?
从日照港自动化码头的面世以及背后一群年轻人的突破与成长,我们可得到很多启发。
大概25年前,胡继龙大学毕业来到日照港时,这还只是一个以煤炭和散杂货为主,年货物吞吐量不过5000万吨的小港,很多工作都要码头工人手挑肩扛。
胡继龙还记得:“第一次爬上大机,学习操作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自豪感冲上云霄。当时就想,如果能一直与最先进的技术打交道就好了。”
凭借对集装箱的挚爱,胡继龙并不仅满足于会操作设备,他铆足了劲,深度学习,改善工艺,提高技术。此举让其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学习力、自制力;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深入研读每个年轻人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品质,他们基本上都具备。对应着那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有的只是无尽的汗水和拼命的努力。
回头望去,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集结了胡继龙、徐冠男等8名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大拿”。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朝气蓬勃。
从自动化轨道吊、远控岸桥、5G基站到灯塔、道闸、网络运营、视频监控等,一遍遍模拟、计算,一遍遍推倒、重来,一遍遍摸索、探究。正如胡继龙所言,“年轻没有失败。大家都铆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必须攻克这个‘卡脖子’难题。”
架构方案的研发过程如此坎坷,除了布局复杂外,根本原因在于研发团队坚持自己开发核心板块、挑战难中之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照搬照抄不会碰到,全权委外更不会遇到。
如今,科技自立自强已被赋予国家发展战略支点的定位。在此维度上,看日照港自动化码头的成功及年轻团队的崛起,则更有意义。首先,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有一套规章制度确保放手让年轻人去干,鼓励他们脱颖而出;其次,年轻人不辱使命,敢挑担子,能干成事。
每一位大专家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何为培养领军人才创造条件,给平台,给担子,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日照港已经给出了答案。
(文中图片均由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拍摄)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