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朱光亚(右)在中国科技馆参观航天展览,王渝生(左)做讲解。
12月25日,是朱光亚院士诞辰97周年纪念日。
两院院士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949年,25岁的朱光亚刚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就义无反顾地于1950年2月,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其爱国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担负起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同年,朱光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朱光亚全身心投入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核工业的伟大建设事业达半个多世纪。他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朱光亚不禁潸然泪下。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是在这个晚上。
1966年12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他在西南联大的同窗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领军作用。李政道脱口而出,称赞朱光亚是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
1969年,朱光亚参与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86年,邓小平亲自批准实施中国第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朱光亚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
1991年,朱光亚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之后,担任第四届中国科协主席。
朱光亚担任中国科协主席的5年任期,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针对如何看待科协从事的科学普及等社会公益性工作,朱光亚明确指出:“科协的最大优势,就是作为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群众组织,能够最广泛地团结和联系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条战线、各类岗位、各种年龄的科技工作者,这是我们能够履行自己职责的根本基础和条件。我们应当无比珍视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中国科协应当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能够对成员提供有效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从而使科协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协调发展。
1994年,朱光亚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担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党组书记,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中国工程院的初创和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
1996年,72岁的朱光亚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99年,75岁的朱光亚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朱光亚以80岁的高龄,莅临中国科技馆参观指导有关航天展览,并和宇航员一道同青少年见面。我也应约去朱光亚家中拜望和请教过他,他对中国科技馆在常设展览的基础上,适时举办各种专题科技展览以作为重要补充的做法,表示赞赏,还为我主编的《奋斗与辉煌——中国科技百年图志》一书题词,使我们深受鼓舞。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被评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其颁奖词称:“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