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行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新动能。2021年前10个月,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平稳增长,电信业务总量快速增长;5G网络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蜂窝物联网、IPTV用户数较快增长,新兴业务对电信业务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2021年,我国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个,5G终端用户达到4.97亿户,贫困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网络安全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说。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1月至10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252亿元,同比增长8.2%;3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2141亿元,同比增长11.3%;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5372亿元,同比增长3.7%,呈平稳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增势明显,前10个月共完成业务收入1854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91.3%和33.1%,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
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5G、千兆光网、物联网、IPv6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先后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
“在各项《行动计划》引领下,今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果,5G和千兆光网作为发展重点成绩显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介绍,今年以来,各地政府从站址规划、资源开放、用电优惠等方面给予5G建设大力支持。目前,我国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和40%的乡镇。同时,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行业主体加快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千兆光网已覆盖超过2.4亿户家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规模达到1864万户。
作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也将继续推动通信行业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胡坚波给出了具体建议: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重点加强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深度覆盖;面向行业应用需求,支持企业开展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模式、运营服务、技术方案创新,促进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按照“集约利用存量资源、能共享不新建”原则,持续提升5G网络共建共享水平。
5G带动效应愈发明显
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驱动力。“2021年‘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共收到1.2万个参赛项目。”胡坚波介绍,有15%的参赛项目已经实现解决方案可复制,33%的项目实现商业落地。工业制造、采矿、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加速规模落地,已由最初的生产辅助类业务为主向设备控制、质量管控等核心业务拓展,是当前5G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
2021年4月,中国联通启动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散货码头的5G智慧港口项目。根据规划,中国联通将在码头作业区部署5G+MEC(边缘计算)专网环境,实现基于5G的自动装船和实时安全管控。
以5G网络提升码头自动化水平是中国联通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在福州港,联通提供5G港口作业设备主动安全管理系统、5G港区危险品堆场自动巡防机器人等应用;在天津港,已有25辆5G无人集卡投入使用。
“目前,全国5G应用创新的案例已超过1万个,覆盖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其中教育、医疗、信息消费等领域发展较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全国已有超过600个三甲医院开展5G+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应用。
虽然5G应用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生态,示范效应有待加强,亟需加快重点领域特色应用落地,推动基础扎实、模式清晰、前景广阔的示范应用加快推广。
“下一步,要面向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推进15个行业的5G应用,打造深度融合新生态,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双支柱。”谢存说。
胡坚波认为,需加快推动5G技术应用于生产核心环节,网络部署要从“5G到现场”推进至“5G到网关”“5G到设备”,提高行业终端和行业模组的应用规模和深度;打通跨行业协议标准,落地一批重点行业关键标准,提升5G应用标准公共服务能力。
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完善
随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网络安全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今年9月,《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体系更加完善。
“近年来,我们制定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发布了近20项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300余项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不断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杜广达说。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各地积极布局数字政府,但新技术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风险。为帮助江苏省宜兴市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今年6月,360政企安全集团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建设城市安全大脑运营中心。该项目通过安全策略可视化编排,实现数据处理、分析、决策、响应的自动化运行。为补齐安全短板,奇安信集团为江苏省常州市部署态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有效提升当地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水平。
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仍需持续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供给水平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为此,胡坚波建议,通过打造产业创新、技术交流、高端对话等环节高端平台,持续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供需对接,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遴选优秀安全技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并推动落地应用。
“在提升数据安全技术能力方面,首先要强化数据安全风险态势感知与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对数据安全威胁的监测和预警。其次要鼓励产学研协同开展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开展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测评与试点应用,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数据安全重点技术产品应用落地。”胡坚波说。(记者 李芃达)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