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有句话说的俏:每到周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北京有两个地方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大家都在抬头看升旗,一个是潘家园市场,大家都在低头寻国宝。
潘家园是什么地方不用过多介绍了,外国友人来北京必做的几件事:“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潘家园”的国际印象时见一斑。光阴如梭,如今的潘家园依然是世界知名的文玩市场,园里虽难捡漏买到什么乾隆的盘子康熙的碗,但依然是文玩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地方。
“捡漏”是古董,文玩圈中的一种行话,简单来说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有价值的物价儿,这就是捡漏。可以说,只要入了文玩这一兴趣领域,没有人不喜欢捡漏。那么,既然已经“入坑”,如何才能避免“填坑”呢?“大乐珍宝藏”创始人、高级文物鉴定评估师、高级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夏司文给出了他的建议和心得所感。
首先,一定要有必要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玩爱好者对喜欢的物件儿,成因、产量、产地以及文化历史渊源等书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对其近些年价格走势信息的积累。
简单而言,看中的“宝贝”到底是什么类别的东西,产量多不多,有没有历史文化典故,近年的价格走高还是走低……这些知识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获取。而对行情的把控,需要通过浏览新闻,关注拍卖,多走访市场等等,来积累信息和经验。
知识积累还必须要扎实,不能含糊应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多对比。以潘家园为例,单单商户就达到了近万人,市场上售卖每个品类的摊位肯定不仅仅是一家,有的甚至成片分布。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学习课堂,可以通过与商家交谈,看商家东西进行比较,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用多久就会对这个品类比较了解。
其次,是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也就是练眼力,这也是文玩爱好者最需要练习的。练好眼力需要长久的实践,前期光通过观看是不行的,还需要感知,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手”。初期买一些廉价的东西,通过对其观察、把玩、询问商家,这都是认知的一个过程。收藏很奇怪,有时候只有在下定决心去买一件东西的时候才会对其感受最深,才会更主动去研究。所以不能盲目迷信“只看不买”,这是不能绝对化的,在衡量自己经济情况的前提下,适可而止就行。
夏司文还举了个他在潘家园捡漏的一个经历:
某天,夏司文逛完老摊主的长摊位以后(就是每周基本都来)以后,逛到一位来自湖北的新摊主摊位上。摊上有一个绿哥釉的葫芦瓶,上手一看没问题,清中期大开门。跟摊主一聊,摊主只是知道这个物件儿肯定老,但没法断代。此时夏司文知道,捡漏的机会来了。随之问价,摊主开价1200元。夏司文说,看不到那么多。摊主叫住了夏司文,夏司文还了个中三位。摊主不卖,这时周围商户已经开始摆东西。夏司文说:您既然来试试,又刚好在开始的时候碰到我,开个头张图个吉利,今天一天都发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了几个回合,最终以中三位价格成交了这只清中期绿哥釉葫芦瓶。
清中期绿哥釉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
故宫博物馆藏小橄榄瓶
近期嘉德拍卖的的价格行情里,清中期、清晚期,单色釉瓷七件的成交价格已经达到了23000元(详见嘉德四季第59期拍卖会)。
虽然嘉德拍卖是七件一起拍的,但是均价是在3800多元,而其中又以前三件价值最高。夏司文表示,这次捡漏就是综合了上述说的观点,多看书,多上手实物,多关注市场行情。有了知识基础就可以认得好宝贝,而别人认不得。而了解了市场行情,就知道应该多少钱去捡这个漏。
最后,夏司文说,捡到个人所爱的“珍宝”,自然大乐,而捡到物超所值的小漏,仍然怡情。捡漏绝对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水平。有句话说的很好,“捡漏”应该分“捡”与“漏”,这其实就是买卖双方的一个博弈过程,主要由信息和知识不对称导致,谁能掌握得更多,谁就占有先机和主动。
延伸阅读:夏司文:“大乐珍宝藏”创始人,高级文物鉴定评估师,高级艺术品鉴定评估师。10余年文玩古董鉴定、行拍经验,常年往返于西藏、尼泊尔等地,研究学习藏传佛教。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