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稀土永磁材料龙头--金力永磁(06680.HK)正在火热招股中。据市场消息称,目前公司在港IPO国际配售部分已录得足额认购,预期于14日正式挂牌上市,届时将成为国内稀土永磁材料领域唯一一家完成“A+H”两地上市的企业。
在“碳中和”的新时代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了自身实现“碳中和”目标和长期计划,继而推动能源结构持续向新能源转型,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化、电气化和智能化等三大经济浪潮亦因此被快速的开启。
无疑,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三大浪潮的出现,使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包括风电、光伏)、变频空调、3C消费电子、节能电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高效节能电机等新兴产业机会持续涌现甚至“井喷”,这些情况出现不可逆的提升了全球经济对稀土永磁材料的整体需求,以上产品和行业的高速增长态势,使得钕铁硼永磁材料获得了深度受益,特别是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
稀土永磁产业连同多个相关的细分领域,也因此成为了国内资本市场最受青睐的“碳中和”受益板块或者投资概念。
以整体走势来观察,今年以来,同花顺稀土永磁板块指数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之下,一举突破新高,创下历史记录,全年至今累计涨幅超68.9%。
港股稀土永磁第一股,碳中和投资概念的核心标的
具体而言,稀土永磁板块核心标的二级市场走势表现、业绩对比、估值情况及总市值列表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列表可发现,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金力永磁。
无论从年初至今的表现,还是从PE(TTM)和总市值数据等不同角度进行横向比较,金力永磁或许是列表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同时高于可比参考标的平均值。
值得留意的另一点,金力永磁的PEG倍数是要低于可比参考标的平均水平。
因此,总结来看,该列表也直接反映出几个基本事实:(1)稀土永磁板块的整体表现是不错的;(2)金力永磁是行业龙头及代表性企业,该公司今年升幅接近翻倍,远超行业代表企业平均表现;(3)2021年行业的代表上市公司实现的累计涨幅仍低于业绩增长幅度,并没有透支未来业绩增长;(4)真实的估值情况显示出,金力永磁在同业对比当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未来仍有空间。
据港交所披露易刊登资料显示,金力永磁H股(港股代码:06680)正式启动全球发售公开招股计划,招股期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7日中午12时正,每股发售价上限为40.30港元,全球发售股份数量约为12546.6万股。同时意味着一旦招股成功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金力永磁将有机会成为港股稀土永磁第一股。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赴港上市融资将对金力永磁的扩大产能,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巩固行业龙头地位,以及支持自身业务国际化进程,均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从招股书中可看到,金力永磁H股的基石投资者阵容是非常强大的,包括了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华润集团、中信保诚及由招商局集团发起的中白产业投资基金,还有由高瓴管理的HHLR Fund, L.P.和YHG Investment, L.P.两只基金,据公开资料,HHLR已被识别为全球知名卓越机构投资者高瓴旗下专注于海外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管理人主体。
作为港股“碳中和”投资概念板块的核心资产之一,金力永磁将成为唯一一家完成“A+H”两地上市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位置,且帮助快速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这或许是该公司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实力强大、背景资源深厚的企业集团或投资基金为其站台,成为公司IPO基石投资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剩余的绝大部分则与支撑金力永磁长期投资价值所形成的“护城河”优势,以及公司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所息息相关,接下来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行业地位领先,成长能力全球第一
首先,金力永磁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年金力永磁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的市场份额约为14.5%,排名世界第一。
而若以稀土永磁材料产量来计算,在2020年,金力永磁排在全球第二,按销售收入规模来计算,金力永磁则排在全球第三,中国排在第二。可见,无论以哪个维度来衡量,金力永磁在行业内综合排名妥妥的能跻身全球TOP3,在稀土永磁材料行业的领先性是不言而喻的。
金力永磁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稳占鳌头,很好的卡位了该稀土永磁材料产业未来的核心增长通道,无疑是该公司投资亮点之一。
与此同时,在全球所有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商中,按2018年至2020年销售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计,金力永磁排名第一,对应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3.6%,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同期的老牌劲旅宁波韵升、中科三环等。
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金力永磁的销售收入的增速仍处于继续领先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从盈利能力方面去观察,由毛利率、ROE两个指标来看,金力永磁也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反映出该公司在成本控制等方面做的较好,笔者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金力永磁所拥有的先进技术优势所带来的。
(2)金力永磁拥有技术领先优势
据公开资料,金力永磁熟练的掌握了业界最为先进的晶界渗透技术(目前全球仅有不超过十家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商应用),再加上其所拥有的配方体系、细晶技术、一次成型技术、生产工艺自动化技术及高耐腐蚀性新型涂层技术等,形成了以六大自有核心技术为主的技术体系及专利体系,这是构成公司高耸的竞争性壁垒的主要来源。
重点介绍晶界渗透技术,简单来说,该技术能够将含重稀土粉末的稀土非晶合金涂覆在产品的表面,在高温真空条件下使重稀土原子从产品表面扩散到产品的中心,这一技术将部分重稀土的添加从坯料工序后置到成品工序,添加方式从整个磁添加转变到磁体的晶界添加,而晶界在磁体中的体积占比较小,因此可以大幅降低重稀土的添加量,据研究报告资料,金力永磁研发的晶界渗透技术可以减少50%-80%镝、铽元素的添加量,从而直接降低制造产品的原材料成本。
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有4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其中晶界渗透技术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申请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如招股书所示,公司在2020年使用晶界渗透技术生产4111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晶界渗透稀土永磁材料市场中排名世界第一,约占全球及中国21.3%及34.0%的市场份额。
(3)客户资源优质丰富,客户粘性较高
公司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优质丰富,率先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的核心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公司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标杆企业的位置。
此外,公司客户都是各领域顶尖企业,其进入的核心供应链体系,订单数量大,资金稳定和保障度高,粘性极高。
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已经进入多个全球汽车行业头部公司的供应链,获得多家国际、国内汽车客户项目定点,供应客户包含:特斯拉、比亚迪、大众MEB平台、通用BEV3平台、联合汽车电子、博世集团、上汽集团、北汽新能源、蔚来、理想汽车等;在风电领域,公司核心客户名单包含了行业领先的金风科技、西门子-歌美飒等;节能变频空调方面,公司是美的、格力、上海海立、三菱等知名品牌供应商。
公司一方面与新能源和节能产业龙头企业客户合作,另一方面与主要稀土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紧紧把握住产业和需求的快速增长。叠加公司产能快速扩张的保障支持,这是公司长期增长的确定性所在。
(4)产能加速扩张和投产,向高性能磁材龙头企业进军
近年来,公司磁材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公司毛坯产能为15000吨,国内产能仅次于中科三环,包头基地规划毛坯产能8000吨,计划2022年公司毛坯产能达到23000吨,2025年公司毛坯总产能达到40000吨。产能的扩张和投产将支持公司的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产品品质、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将得到强化。
今年7月公司公告在宁波投资建设年产3000吨高端磁材及1亿台/套组件项目,计划建设期三年,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向高性能磁材龙头企业进军。
(5)顺应碳中和趋势,ESG方面表现突出
在招股书中,金力永磁进一步明确了公司推动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并承诺在未来的业务运营中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除了贡献稀土永磁材料帮助中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外,公司还将根据业务需求,积极与包括金风科技在内的领先新能源公司合作,开展绿色电力计划。
除此之外,公司宣称将成立了一个碳达峰及碳中和团队,负责制定计划并采取措施减少与公司发展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及能源消耗,计划通过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并加强对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此来实现未来每年平均减少5%至10%的单位排放or能耗,直至达到自身碳中和的长期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金力永磁在ESG实践过程,以及推动自身及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在同业中表现突出,这更是其作为行业真正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所在。
笔者预期,鉴于金力永磁在ESG实践中较为出色的长期表现,它将有机会在资本市场中ESG投资浪潮中担当的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深度受益。
碳中和提升全球对稀土永磁材料长期需求,高进入壁垒与技术发展方向利好集中度提升
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多国政府均在共同推广新能源使用及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特别是中国,其分别计划在2030年及2060年前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由于稀土永磁材料在多个产业下游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优势凸显,比如说,全球50%以上的电力消耗来自电机,与传统电机相比,稀土永磁材料电机可节省高达20%的能源。可预期的是,稀土永磁材料在这一大背景下,其未来应用场景与产品需求都将与日俱增。
从稀土永磁材料的主要下游终端需求来看,风电领域即将进入电平价阶段,全球能源结构的改善将使得风能发电的装机容量或呈现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态势;在变频空调领域,以中国为例,目前国内变频空调渗透率不足30%,预计在国内双碳目标指引、民用电价格提升背景下存在长期的、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在新能源车领域,根据中汽协预估未来国内几年内新能源车增速将超过40%,中金公司发表的研报指出,预期2022年全球主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0%临界点,将进入S型增长曲线的陡峭阶段;其他诸如3C智能电子产品、工业机器人领域未来对钕铁硼磁材的需求也有望长期增长。
站在当前,在上游原材料供给长期受限的基础上,叠加稀土永磁终端需求长期看涨,将使得稀土永磁材料整体价格有机会维持波动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得行业在较长时间内出现高景气度,经简单推导便可得到的重要结论是,稀土永磁行业拥有较为显著的长期成长属性。
从整体的行业发展态势来衡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稀土永磁材料的全球消耗量由2015年的约146600吨增至2020年的209500吨并预期将于2025年进一步增至305200吨。期间的复合增长速度将由7.4%进一步提升至7.8%。
其中可看到,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用于风力发电机、节能变频空调、节能电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高增长领域,同时由于其投产、认证时间周期更长、难度更大,因此成为了稀土永磁材料中的“风口”所在。
按招股书所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全球消耗量可能以约14.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达到约129100吨。由于终端市场的强劲增长,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的增长预计快于稀土永磁材料市场的整体增长,前者未来五年复合增速接近整体市场同期增速的2倍。对应的,2020年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消耗量约占2020年稀土永磁材料消耗量的31.0%,预计这一数字在2025年将提升至42.3%的占比。
据笔者长期观察和总结,除了上述长期成长的属性之外,稀土永磁材料行业主要有两个较为重要的特征。一个是高进入壁垒,另外一个则是集中度提升的长期趋势。
首先要理解的是稀土永磁材料行业的高进入壁垒。这种高壁垒特性集中体现在客户的高粘性、稀土上游原材料供应背景和趋势,还有技术与原材料配方等方面。
(1)存在高客户粘性,是因为为了确保产品性能稳定性,下游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钕铁硼永磁材料供应商,后者之所以能够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需要提供较长时间运行记录以验证自身材料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后续服务能力。
(2)中国稀土储备是高度集中的,国家对稀土这种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极为重视的,多年来一直对其实施配额管理政策,从事稀土永磁材料行业的新进入者是较难获得稳定的稀土原材料供应的。中国银河发布行业研究报告称,当前国家对稀土行业整合的新一轮推动显示国家层面对稀土产业高度重视,将提升我国稀土行业集中度与对稀土价格掌控力,令稀土反映其真正价值。上游整合与高度集中,大概率的会使得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也将加剧稀土永磁材料厂商新进入者获取稀土原材料的难度,这一问题正是该行业产生高壁垒的主要来源。
(3)技术与原材料配方,由于关键性技术和原材料配方对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比如在上述曾介绍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中所应用的晶界渗透技术,据了解,目前全球不超过十家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商能够掌握这种技术,这也为新进入稀土永磁材料市场的企业设置了更高的技术壁垒。
其次还要看到,稀土永磁材料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必须强调的是,技术水平对本行业参与者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按照招股书的描述,晶界渗透技术作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的核心技术,预期在未来将成为稀土永磁行业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在稀土永磁材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仍低于50%,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掌握核心技术并能够提供优质的高性能产品的制造商将有机会继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缺乏技术或专注生产性能较低的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商则会因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而逐步增加被淘汰出局的几率。
本质上来看,稀土永磁材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升,几乎是伴随着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所进行的。
以上的这些行业特征最终只会导向一个结果,就是使得龙头企业、头部的核心企业不断得到优势巩固和长期受益,获得更好的发展支持条件。可预期类似“强者恒强”这一典型的“马太效益”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个方面基本上可决定了龙头企业可凭此在资本市场获得估值方面的溢价。
重新站在金力永磁H股IPO这一行业内较具标志性的事件来看,金力永磁若能发行H股募集资金,顺利推进产能扩张,笔者认为该公司先行的优势和龙头优势在未来就会愈加明显。
而全球主流国家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是全球对稀土永磁材料长期需求与日俱增,加上稀土永磁行业所拥有的高进入壁垒、技术驱动发展和集中度提升趋势等多个特征,从而使得该赛道“含金量”更加凸显,行业长期向好的确定性高,发展潜力巨大,基本符合了巴菲特滚雪球投资理论中“长坡、厚雪”的定义。
此时,身处黄金赛道“C位”位置、头戴光环且“护城河”不断得到巩固的金力永磁,预示着其也将拥有的更好的增长机会,这或是支撑公司长期投资价值提升的背后大逻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