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能助力实体经济的创新与变革,改善供给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实体经济增值空间,使实体经济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日益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我们应充分认识产业互联网的前景和重点。
当下,产业互联网的建设是推进我国数字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动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各大平台凭借流量来获取盈利,流量红利的见顶推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化。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从“人人互联”转向“万物互联”,从侧重生活、消费转向侧重生产、创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改善企业经营活动的精准性与敏捷性,并改善整个社会经济循环的质量。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促进产业互联网落地的制度体系。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印发。2021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而在地方层面,产业互联网也已成为各地重点扶持的关键项目。2021年8月,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并在同期举办的论坛上发布了《产业互联网北京方案》。
打造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释放现有场景的数据要素动能,实现产业间数据平台互联,实现消费与生产的协同数字化。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在产业互联网中起关键性作用。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布,提出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随着文件的落实,数据要素将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融合发展,数据流将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与人才流。
打造产业互联网,释放数据红利,要更加关注数据的开放与管理、利用与保护一系列权利配置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数据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互联网企业在建立数据规则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开放带来的现实危险。现有的消费互联网在数据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一些弊病,在建设产业互联网时,不可照搬照抄消费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而是要寻找到适合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方法。各互联网平台应深化合作,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发展产业互联网的目的在于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成本持续上涨、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产业互联网能够助力实体经济的创新与变革,改善供给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其响应市场的速度、拓展实体经济的增值空间,使实体经济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因此,要大力推进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实体经济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角。
总体看,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顺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潮流,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互联网建设,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作者 刘 典)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