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未来科学艺术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元宇宙景观下·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为主题,邀请国内优秀科学家与艺术家,展望数字经济衔接下的未来社会生态,共同寻求人类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顾振清表示:“新冠疫情促使人们的生活场景从线下更多转移到线上,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算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一条可能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内化道路在2021年引爆科技圈,那就是‘元宇宙’。本次活动邀请生命科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以及众多当代艺术家,围绕‘元宇宙景观下·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展开跨界对话,希望以此激发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碰撞,为数字时代的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发展方向给予一定启发。”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发现、方法和知识等经常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而艺术手段、方法也会通过在科学中的应用对科学产生影响。元宇宙的科技与人类共生关系是怎样的?在数字经济的衔接下,未来人类将处于一个怎样的世界?“元宇宙”将会如何改变当下的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
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表示:“如今的文化信息竞争从某种程度上,与生物DNA序列的选择与竞争很类似,只不过发生在人类的意识文化共同体里面,例如我们每天接收着爆炸式的信息内容,一些网络热词、文学作品或者思想观念被大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中,在人类的大脑和意识中不断竞争,最具有传播力的信息内容才会被保留下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朝向数字化+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是很自然的。”他认为,数字化发展趋势毋庸置疑,但距离实现理想化的“元宇宙”,在科技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也许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缪晓春表示:“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们不需要将其分开来看待。”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创造力源于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科学家其实也是一样的。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很多科学家的创造力还源自对国家利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一种更为震撼人心的驱动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表示:“‘元宇宙’的数字内容创造有两种形式,首先是传统的形式,捕捉已有的物理世界的物体,使用三维扫描仪,或者艺术家手工建造三维模型;另一种是对虚拟数字内容进行创作,创作真实世界之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可以是虚拟角色,也可以是物体。传统形式的数字化重建成本较高,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创作与重建技术,例如通过视频拍摄,重建数字化的虚拟物体,为现实与虚拟世界搭建桥梁。”
在对话环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高峰对“元宇宙”未来的应用体验非常期待:“比如我们想与齐白石一起画画,与李白一起把酒言欢,这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元宇宙’或许可以体验一回‘穿越’的感觉。”
钛媒体集团合伙人李非凡表示,数字经济下一轮浪潮将基于区块链的顶层网络逻辑产生人机交互的变化,使真正的数字经济获得迸发。与此同时,“元宇宙”必须基于现实世界来构建稳定的价值基础,没有分布式通证,区块链生态将很难有出路。“尽管目前大厂正在打造‘元宇宙’,但由于‘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属性,真正起到关键作用、贡献代码、贡献艺术创造的,是一个个互联网技术人员。相信‘元宇宙’时代,也是年轻一代的红利期。”(宋雅娟)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