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走进植物世界的“自然课堂”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1-13 16:01:18
A+ A-

图为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中一棵树龄达千年的盘壳栎。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未来也将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学生和普通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丰富的植物,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植物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直观看到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

国家植物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和教育。那么,走进植物世界,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自然教育呢?

科学知识增加自然的美感

如果用偏旁组字,你能用草字头写出几个字?木字旁呢?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导演周叶说,中国的文字大多与植物有关,比如草字头、竹字头、禾木旁、绞丝旁、米字旁。因为,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植物哺育了我们的生命和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栖息着高等植物3.6万余种。

认识植物的科学性,无损于其美学欣赏。科学家费曼有个艺术家朋友,有一天,他的朋友拿起一朵花,说道:“看,这花儿多美啊!你看,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会欣赏花的美;而你这位科学家,就会层层剖析它,太无趣了。”费曼认为并非如此,费曼说,虽然我没有艺术家那种精妙的审美体验,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花朵里面的细胞、细胞内复杂反应,也是一种美感。费曼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朵花会吸引昆虫来授粉,那么昆虫也能感受到美吗?费曼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件事:科学知识会增加自然的美感,会促使一个人对自然万物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植物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想象你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只看窗外,你能识别自己身处何地吗?

作家张抗抗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城市的标识》,谈到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而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如今,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作家用形象的语言阐释了植物对城市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里,介绍了起源于中国、塑造中华文明又影响世界文明的11种植物,包括水稻、茶树、竹子、桑树、大豆、荷花等等。如以竹子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200个,后代甚至用竹简指代历史,“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竹子还带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建筑革新。中国的植物影响世界,源自其他洲的植物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比如名字里有西字、胡字、番字的,都是外来植物,西红柿、番薯、胡萝卜等等。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保障,促成了大脑的进化,同时有一些植物也和人的精神生活相通,寄托情怀与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吃的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自古以来就被中国文人所赞颂,屈原称赞橘树是天下最好的树,独立不迁,品性高洁。又如,中国人看到杨柳依依想起离别深情,看到桃花灼灼想起青春激情。梵高的向日葵让人看到热烈,神话中的橄榄枝给人希望。艺术与植物相互成就,生生不息。植物提供给人类饮食衣物,同时塑造了精神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留意身边的自然之美

远离自然,不只是知识的匮乏,同时也带来身体的伤害。针对儿童多动症、躁动症,有一种治疗建议就是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多和自然接触。

很多家长都理解的回归自然往往是去远方,其实自然就在家门口。当你怀着一颗惊奇之心去看待家门口一花一草,就会感受到平常之景无言而又大美,熠熠生辉。有一名中国摄影师持续拍摄西湖边的一棵树,拍出了四季变迁,人来人往,因为以微见著而荣获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及环保类新闻组照金奖。可见,美需要发现的眼睛,我们可以带孩子留意身边的植物,在北京的草地上就有牵牛、紫花地丁、蒲公英、鸢尾、二月兰等等。同一场景四季不同,例如荷塘,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到了秋冬,留取残荷听雨声。

“生长”是人生的目

认识植物之美,认识日常之美,我不由自主想到杜威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只会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教育。”我们家门口的一草一木,就是自然的生活体验,是最好的科学和美学的教育。杜威还提出“生长”是生物的根本特征。不仅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生长”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生的目的。四季更迭,万象更新,人也在自然中成长。“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再好的文字也不能左右你窗外天空的风向变化和光影移动。所以,最好,你在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能到户外走走,你就更可能遇到属于你的惊奇时刻。

从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奥秘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一个爸爸教女儿算术时,被女儿的“800减700等于900”给气坏了。无奈之下,这个爸爸气得躺到马路中间哭,只希望“警察把他带到拘留所,再也不辅导作业”……这个爸爸的崩溃,就孩子的计算上!

著名科普作家刘后一专门为孩子写了数学读本《算得快有方法》,把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不用家长出手,孩子自己跟着书中人物看一看、玩一玩、练一练,就能轻松搞定加减乘除法,建立起对数学的自信心。

讲故事做游戏,树立数学自信心

幸亏当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介绍了一套“让孩子算得快,又算得准”的书。

这本书是怎么教孩子学计算的呢?举一例,连加计算13+59+97,教给孩子们两个计算原则。如果算式里有互补的数,先算互补数;如果算式里没有互补的数,可以增加补数,然后先加再减。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法,孩子可能就会按顺序计算,这样算起来,对孩子来说,又慢又容易出错。这些简便的速算方法,能让孩子在计算中算得快、算得准,会大大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最贴心的是,这些计算方法在书中,都是用跟孩子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故事“带”出来的。它不是机械地剖析各种算式、算法,而是用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跟随书中角色一起在生活、游戏中,探索数学运算问题。

70余种速算方法,打开数学新思维

这套书分为上、中、下三本,集中解决孩子们眼中“数字太无聊,符号太奇怪,计算太难的问题”,适合8—15岁的中小学生读,对提升孩子们计算兴趣、打开数学学习思路、培养动脑习惯、学习实用技能有实际的帮助。

刘后一创作科普书籍40多本,出版的第一本科普读物《算得快》,因为简明易懂,极富实用性,曾获得全国科普作品奖。后来《算得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

这套《算得快有方法》,是刘后一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特点、课本学习难度,涵盖了20多个场景里的70多个算法,涵盖了小学初中所涉及的计算类型,包括了加减乘除、平方、小数、百分数等算法。里面的速算方法都很有趣,能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的奥妙。

22个趣味故事,让数学“活”起来

这套书讲述数学知识点的方式,也非常亲和。它不是平铺直叙地给孩子们讲运算规则,而是通过杜老师和李萌萌、高商、王星海、杜小甫等几个孩子,在故事和场景中“演绎”数学运算方法。整套书创设22个场景,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或游戏中解决问题,数学变“活”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不见了,学起来也轻松了。

书中每个场景的知识点也很丰富。比如,还是“减法变加法”这个场景,它给孩子们科普了“蔡勒公式”“格力高利历”;这些知识既开阔眼界,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的历史,又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被一代代的人创造演变而来的,孩子因此能树立大数学思维。

168道测评题目,提高实战能力

这套书图、文、算式、图示结合,用多种方式对运算方法进行解说,确保孩子们能理解透彻。重点内容,文中还会用马克笔圈画出来,提醒孩子们注意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每个章节末尾,都有精心设计的针对性练习,让知识掌握更扎实。

对于数学学习,有人迷信大量做题练习,有人反对题海战术。其实,计算这件事,练习对提高认知能力确实有效,但题海战术只会让孩子失去数学兴趣。

随书附赠的一本《算得快测评本》,里面涵盖168道测评题目。这些题目是阶梯式的分层练习,分为“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思维拓展”三种类型,让孩子全面吃透知识点。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