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这次山东“两会”,山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泽浦委员的提案与“盐碱地综合治理”有关。
“各地利用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方式,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注重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工程农艺融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保障盐碱地农业生态安全。”陈泽浦说。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盐碱地综合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即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成本高、支持耐盐作物育种的扶持政策不到位、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搜集积累不够。
就上述问题,1月下旬,在山东省“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关于加强黄河三角洲耐盐碱适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这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在深度调研之后提出的。该建议指出:黄河三角洲(下称黄三角)盐碱地规模大、分布广、利用难度高;应科学选育和开发利用耐盐碱植物,以“改种适地”方式,改良利用盐碱地,控制土地盐碱化。
而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曾学锋则提交了《关于统筹推进耐盐碱水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她指出,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耐盐碱水稻研发,在育、繁、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从整体来看,目前耐盐碱水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曾学锋认为,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在耐盐碱水稻的品种展示平台、种质资源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等方面进行补链强链,实现更高层级的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改良被称为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关键问题困扰着人类。
对于这一问题,陈泽浦委员有自己的观察,“盐碱地传统改造方式投入高、周期长、效益低,群众投资积极性不高,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进行投资,改良资金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同时,他认为支持耐盐作物育种的扶持政策尚未到位,“过去种业发展规划和研发计划,一般以作物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在育种目标上以高产优质作物为主导,耐盐碱、抗旱等指标多是大宗作物育种计划的附带指标,耐盐、抗旱等特异品种的培育,没有纳入国家育种的主体系列,对盐碱地种业没有专门的项目支持。”
致公党山东省委也认为种质资源数据不完善、耐盐植物种植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不足成为三大制约因素。
对症下药,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陈泽浦提出的四条建议是: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支持实施盐碱地科技创新,推动盐碱地特色种业发展,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的建议是:全面深入开展滨海耐盐碱植物调查,加大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力度,加强盐碱地质量快速提升研究,加快滨海耐盐碱植物综合开发利用。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