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先锋领航投顾与毕马威联合发布《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投顾试点机构快速扩容,投资者“知行不一”

来源:财讯网 2022-01-26 09:46:56
A+ A-

基金投顾已走过两年有余,但“基金赚钱,基民亏钱”依旧是不争的行业痛点。

2019年10月25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监管政策的指导下,基金投顾试点迅速扩容。截至2021年12月,共有60家机构获得了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包括26家基金公司、29家证券公司、3家银行以及3家第三方独立代销机构。

但是,基金投顾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11月以来,基金投顾业务指引文件密集发布,不少原来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智能投顾产品应要求陆续下架,并暂缓推进相关业务。

客户的痛点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基金投顾下一步将如何开展?这些问题的答案,投顾机构仍在积极摸索当中。1月25日,毕马威及先锋领航投顾基于对3000多位来自传统基金投顾平台和独立基金投顾平台的客户的调研结果,共同发布了《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对当下中国基金投顾客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客户画像、投资能力、投顾心智、投顾需求、投顾评价五大角度来看客户对投顾的认知水平。

调研显示,在人口特征方面,“千禧一代”、“高知白领”、“已婚有娃”是当前中国基金投顾客户最显著的标签。调查样本中,有近一半客户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线上渠道和智能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更高。并且,大部分客户普遍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大专及以上学历客户占据总体客户的97.3%,对于新兴的产品和服务接受度和理解能力较高。

(中国基金投顾客户的年龄分布和五大关键特征,来源:《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

在投资能力方面,基金投顾客户投资偏好多元,投资经验超3年者近半数(49.1%),但投资理念尚不成熟,较少长期投资。对基金投顾当前以“尝鲜”为主,投资比例较少。调研显示,有近一半的基金投顾客户投资了股票权益类产品,而投资商品类、另类投资类资产的客户也普遍在20%以上。并且,当前基金投顾客户在基金持有时间上普遍较短,其中偏好持有一年以上的客户仅占整体的30.1%。

在投顾心智方面客户对基金投顾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有“顾”的初衷,在使用时重“投”轻“顾”,体现为重视投资收益,但对收益的感知更多基于主观判断。36.2%的人以“我预设的收益目标”为标准,而另26.7%的人会“比较以往的投资收益水平”,不仅缺少与行业业绩基准的客观比较,更缺乏时间维度的对照,带有较强主观色彩。

在投顾需求方面,基金投顾客户虽然有长期理财规划需求,但投资行为仍以短期为主,存在明显的“知行不合一”。调研发现,客户调仓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追涨杀跌”趋势:超半数受访者增加投资金额的原因是“组合收益率高”或“收益表现稳健”,紧随其后的因素是“市场行情好”;而因素驱动客户清仓行为中排名前两位的清仓原因是“市场行情不好”(38.7%)及“组合收益不及预期”(38.3%)。

在投顾评价方面,调研发现,对客户来说,“懂我”比“赚钱”更重要,渴望投顾服务与自身需求和偏好匹配。当前,客户对基金投顾仍然缺乏安全感,39.3%不明确“基金投顾未来是否会发生风险”。此外,客户对投前服务的价值感知度更高,而对“投后资讯”、“顾问服务”等投后服务感知度较低。所以 ,对于投顾机构来说,如何通过“顾”来把握客户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从调研结果综合来看,主要因为首批中国基金投顾的客户群体具有一定时代的烙印:已婚比例极高,但与欧美相比,身处典型的中国式“4-2-2”家庭结构,即不仅需要为自身退休养老、医疗保障等进行规划,还需面临家庭开支、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等重任和压力。

即便如此,这一客户群体对长期的财富管理仍具有明显的刚性需求,并且管理资产也在不断扩张。只是目前的基金投教尚未满足客户需求,一方面,客户的投资观念仍有待纠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金投顾业务仍处于初期阶段,客户很难看到投顾的价值。

“蓝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势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中国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呈现出投顾受众普惠化、投顾内容定制化,投顾方案专业化及投顾手段智能化的“四化”特色。如何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基金投顾服务,前瞻性地建立相应能力,实现投顾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基金行业、财富管理行业共同思考的话题,需要行业生态链上所有的环节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了解客户的底层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和教育客户的投资偏好。这是客户和机构的“双向奔赴”。通过机构与投资者双方长期的交互和磨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