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燕
舞蹈家夏冰
大型舞蹈晚会《希望在金秋》是著名舞蹈家夏冰的编导处女作。作为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作品见证了她从山妹子、水妹子到舞妹子、从学员到教师再到编导的华丽蝶变,记录了她青春年华的浓缩和艺术道路上的跋涉,迎来了她艺术创作的新高峰。《希望在金秋》得到众多舞蹈艺术家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大地的歌舞诗。
夏冰8岁学体操,14岁被恩施歌舞团破格录取,从此,舞蹈成为一生的执念。社会的关爱、组织的培养、前辈的提携似阳光雨露滋润着这棵幼苗茁壮成长。夏冰带着对舞蹈的挚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培育了大批优秀学子,奉献了数十部舞蹈作品并有多部获得国家及省市重量级奖项,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巾帼英雄、首届市长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1988年,夏冰领舞的双人舞《山丹丹》获文化部广电部举办的新时代舞蹈大赛冠军,参加全国艺术节展演,在杭州全国艺术节获金奖,因此跻身优秀舞者行列;1989年,双人舞《我从山里来》获得大连全国艺术节银奖;1990年表演的《楚乡情》获湖北省文化厅黄鹤群星杯金奖;1992年表演的《汉水情丝》获文化部全国群星奖金奖及文化部全国民歌民舞大赛银奖;1996年领舞并尝试编导的《山魂》获全国群星奖铜奖。1996年,为了向心中的艺术圣殿继续攀登,夏冰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编导系进修,得名师指导,勤学苦练,拓宽视野,提升艺术鉴赏力,为以后的创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夏冰在北舞学习中回学校创作大量作品,《旭日东升》《潮》《阳光》《喊山》《创伤·呐喊·新生》《出塞》《青春踢哒》等作品获武汉市大中专院校三金四银的好成绩。其中,明显带有学院风的《野山》《妹娃要过河》等优秀剧目受肖苏华、孙龙奎两位导师的创作理念影响。肖苏华是我国极为少见的通晓中外舞蹈创作理念的艺术家,从“交响编舞”舞剧理念的推行到“当代编舞”意识的重新建构,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尤其他身上那种“人生可以随时开始”的豁达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夏冰。孙龙奎导师是夏冰的班主任,他强调舞蹈创作首先要弄清概念、理清观念、坚持理念、稳住信念,要站在认知自我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悉心把握舞蹈语言和结构,用文化视角创作有格局、高境界的舞蹈作品。夏冰把两位导师艺术理念的精髓运用到创作中,使作品既空灵又饱满,距今已过去20多年,《野山》《妹娃要过河》依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99年,为了感恩培养,抒发赤子情怀,展示学习成果,经过半年的筹备排练,夏冰担纲编导的个人舞蹈汇报专场演出《希望在金秋》亮相武汉市歌剧院。
《希望在金秋》由10个作品组成。其中,《旭日东升》以群舞展现新时代新气象;《野山》是一曲土家文化的精神恋歌;《春晖》写阳光照耀下活力四射的青春风采;《阳光》以写意与写实交织的手段礼赞生命;《山丹丹》借花喻人,以物托情,表现陕北姑娘热烈火辣的个性;《蓝调》表现女性的柔美和绿色文化的思考;《月光》用一段独舞展现古典韵味;男子群舞《楚魂》,借道具刻画古代壮士的神武气质;《未了情》聚焦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家国情怀;《秋》作为压轴作品,技法成熟,寓意深远,烘托出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纵观全作,如歌如颂,如诗如画,在深切的情感支撑下,突出民风民俗,捕捉时代焦点,挖掘传统文化,寄语当下,展望未来,呈现出多重内涵。
开场群舞《旭日东升》获得武汉市大中专院校歌舞比赛金奖。以欢腾热闹的景象拉开汇报演出的帷幕。色彩浓郁的民族舞彰显地域特色,充满力量的舞姿展现旭日喷薄而出的壮美,寓意美好,象征希望,突出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扇子舞灵动飘逸,衬托女孩子的柔美俏丽,凸显男孩子的俊朗帅气,阴阳和合,相得益彰。舞蹈语汇采用海阳秧歌,男演员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稳矫健的感觉,女演员强调腰部的灵活,展现舒展轻灵之美。在欢快的节奏里,彷如生动的春天序曲,朝阳唤醒大地,种子破土而出,花儿竞相开放,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来的路上。旭日升起在东方,人间欣欣向荣,山河姹紫嫣红。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夏冰编导《旭日东升》时,香港回归,澳门即将回归,中国大地一片蒸蒸日上,适逢新时代新气象,人民对未来寄予希望。夏冰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意图歌颂祖国的崛起,赞美华夏儿女的昂扬向上,用舞蹈诠释一种东方力量。
夏冰领舞的双人舞《野山》经过二次打磨后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青年组银奖。作品以土家族舞蹈为基础,结合现代舞技法,一改传统的写实叙事风格,大胆尝试,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展开精彩华章,以狂放不羁的青春恋曲透视民族性的生命张力。男人的肢体语言隐匿着大山的魂,女人的肢体语言潜藏着大山的精灵。舞蹈一开场,男人与女人灵犀相通神人合一的造型,彰显大写意的独特舞风。萧鼓奏响的原生态音乐韵味悠长,神秘空灵,代入感颇强。他们相知相恋,相缠相绕,在山林间执着地追寻内心向往的爱,舞蹈语汇呈现的原始爆发力与原住民野性的本真浑然一体,交织出一首爱的欢歌。透过音乐的缝隙,仿佛听得到人类与生灵咚咚的心跳,为情所困,为爱痴狂,呼吸沾满人世花香。这是男人与女人的爱,是山魂与精灵的爱,是生命与生命彼此寻觅相互映照的星火燎原,在写实与写意的转换交叠中,充满油画般的迷幻光芒。
《野山》因成功塑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气质的形象及深刻内涵,被誉为土家文化的精神恋歌。
《春晖》是女子群舞。“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甜美的歌声突出年代感,优美的旋律带来舒缓的视听享受。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女戴着俏丽的草帽,在醉人的春光里,跳跃出明快的青春符号。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夏冰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种鼓——虎座鸟架鼓,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在2000多年前是楚国贵族才能拥有的乐器。受此启发,以手鼓为道具抒写跨越时空的楚国文化,虎啸凤鸣,气势恢宏,男子群舞《楚魂》展现远古时期楚人顽强的斗志和不服输的勇士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月光》是夏冰的独舞。夏冰从小习武,中华传统武术丰富和充实了她的少年时代,拓宽了创作思路。她将剑术糅合到舞蹈中,寓剑于舞,寓情于形,剑光舞影,千姿百态,极富韵律感。此刻的夏冰,束起野性的长发,完全跳脱《野山》精灵的不羁与狂放,呈现出英姿飒爽、铁骨柔肠的侠客风情。月光下,池塘边,清辉月朗,挥洒自如,意韵皆美,尽显功力。
高潮段落的《阳光》获得武汉市大专院校舞蹈大赛银奖。背景音乐曲调低沉雄浑,充满原始的神秘气息,以舞蹈语汇蕴藏的内在力量反衬暗色基调的背景,以写意与写实交织的手段凸显主题。同是以太阳为载体,与开场舞《旭日东升》的风格却迥然不同,浑厚中略显沉重,悲凉中又昂扬着力量。创编者的心思于喧腾的生活表象沉潜下去,与灵魂相遇,挖掘生命深层的意义,体现匠心与思想。
狗吠打破沉寂,混沌中,一个躯体被高高托举,去完成一场献祭。人群匍匐在地,像去往布达拉宫的朝圣者,身体紧贴大地,仿佛要与大地母亲融为一体,似礼拜,又似祈福。空灵的藏语歌吟像风一样穿透黎明前的黑暗,人群缓缓涌动,躬身后退,亦步亦趋,摊开双臂,虔诚的哈达随风飘舞。舞台是昏暗的,舞蹈者始终面目模糊,随节奏的变化,晨曦微露,舞者的肢体像动感的剪影,又像命运交响曲曲谱上的音符,挥舞的衣袖带动尘埃,涌向天籁。
幕布低垂,鲜红夺目,如婴儿降世的血光,如神圣肃穆的信仰,如涵盖万物的阳光!
藏人推崇死后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舍身布施。天葬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进修中涉猎的藏文化深深震撼了夏冰的心。不同种族有不同的习俗和生死观,但人类对太阳的认识是共通的,太阳是永恒的,阳光是慈悲的,它以博大宽广的姿态包揽万物,俯瞰芸芸众生。经过反复酝酿琢磨,对特殊文化背后蕴含的生命哲思进行提炼升华,敲定主题:以阳光之名礼赞生命。在舞蹈特色的编排上,从浩瀚的民族舞海洋里精选出藏族锅庄舞来承载这个作品的深度与厚度。锅庄舞是古代藏族原生态舞蹈,音乐节奏急促,动作自由奔放,是美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展示藏民勤劳勇敢、淳朴热情的民族品质。泥土里生出来的传统舞蹈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契合礼赞生命、敬畏天地、自然轮回的主题,以撼动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人类的觉知。如果《希望在金秋》是一座阆苑琼楼,那么,《阳光》就是一块稳固坚实的基石,撑得起四梁八柱的分量与架构,赋予歌舞诗以深厚的底蕴。
双人舞《山丹丹》,编导沈志强,夏冰领舞,在文化部广电部举办的“新时代”舞蹈大赛上得到首席评委陈爱莲老师的高度认可,现场破天荒打出9.8的高分。舞蹈以家喻户晓的陕北经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素材,采用陕北秧歌的技法,借花喻人,以物托情,表现陕北姑娘热烈火辣的个性。十年之后,夏冰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丰富了人物个性,增强了叙事性。这支获得过国家级大奖的作品作为亮点呈现在汇报演出的舞台上,是回顾,也是展望。
女子三人舞《蓝调》,是现代舞与古典舞的融合,展示现代女性对生活、爱情的态度。白衣蓝绸,善舞水袖,唯美浪漫,清丽典雅。有抒情有写意,蓝色光影里,碎银一样漫天洒落的月光,像可任性挥霍的时光,又像蓝色的多瑙河上的粼粼波光,制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女孩子们时而妖娆时而妩媚,时而欢快时而调皮,似嫦娥奔月,如天女散花,又仿佛从历史的天空乘云而来的霓裳羽衣舞。她们个性独立,思想自由,既有共同的爱好,又有不同的目标,她们彼此懂得,心怀宽容,在变幻的时代光影里,释放生命的价值。作品受“蓝调”音乐启发,但并不拘泥于音乐固有的风格,从音乐延伸到色彩,从听觉过度到视觉,抓住蓝色明快的寓意——天空、海洋、纯洁、宁静、包容、自由、飘逸、梦幻和希望等,沉淀出个人的感悟,借“蓝”写意,表现美好和爱,揭示绿色文化精神。蓝调也叫布鲁斯,最早是美国黑人奴隶的劳动歌曲,现代爵士和嬉皮音乐都来自蓝调的风格,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一呼一应的形式,重视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即兴性,在悲伤低沉中也有享受自由的快乐,被热爱蓝调的发烧友称为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经典的蓝调音乐,高亢时如窖藏上百年的烈酒,低缓时又像是小女子缓缓倾诉柔情,非常治愈。正是蓝调柔情部分的温软与明澈,打动了夏冰,使她萌生创作一支蓝调舞蹈的冲动。
作品集音乐、绘画、生活于一体,奉献出视觉审美的诗行,像温情的布鲁斯,像澄净的天空,像深邃的海,像透明的梦。蓝调,是五彩斑斓的金秋里,一抹澄澈的原色。
《未了情》以倒叙的手法,透过个人的悲欢离合刻画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盼望团圆的大命题。创作灵感来源于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报纸上看到的故事。舞蹈背景设置在二战中,男孩参与战争被迫离开大陆,女孩的一生用棋盘寄怀,在回忆中重温旧梦,在煎熬中坚守爱情,在孤独中盼望团聚。
开场时,一段慢板,是独舞。老妇人盘腿侧身坐在地上,身体低伏,手里好似捏着一枚棋子,举棋不定。音乐渐起,老人抬起上半身,缓缓探出的手在半空抖动,犹疑地落在虚拟的棋盘上,又在抖动中慢慢缩回。俄顷,又慢慢伸出去,落下,再次起身时,嘴唇蠕动,似在呼唤一个名字。极慢的动作,专注痴迷的神态,大特写般的定格,传递出令人窒息的情思。一个低身旋转之后,音乐跳出几个明亮的音阶,仿佛接收到一种感应和召唤,她抬头眺望,恍惚中,舞台深处追光灯里出现了恋人的身影!她被虚幻的景象惊到,跌坐在地,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
随音乐转换,老人在梦中见到了恋人,双人舞在柔情的慢板里,甜蜜中透出忧伤,深情中憧憬美好,是作品里最温馨浪漫的部分,令观者在如释重负的祝福中满怀酸楚。
又是女人的独舞,梦醒了,回忆远去,只剩孤独的老人,回到棋盘边,空守一段未了的情缘,手握棋子,以棋为伴,难掩相思苦。
但,叙事到此并未戛然而止。音乐隐去,大片空白的寂静里,巧妙地运用写意手法,让恋人再次出现,天海茫茫,水天一色,两个人翘首相望,心手相牵,传递共同的心愿——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愿:渴望统一,期盼团圆。
虚拟道具棋盘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既是推动情节的媒介,也是一种抽象的写意: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如无法掌控的棋子,生离死别不由自主,在挣扎与无奈中透出刻骨的悲凉。可贵的是,在略显沉重的情节里,夏冰以写意的手法提亮主题,从而使隐含在舞蹈语汇里的千言万语,呼之欲出,力透纸背。
《希望在金秋》由湖北省舞蹈家协会、武汉市第一师范学院、武汉市群艺馆主办,武汉市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鄢继烈老师主持,顾问分别是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凤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孙龙奎教授。作为毕业汇报演出,作品明显受学院风影响,《山丹丹》《野山》借鉴了中国著名舞蹈编导肖苏华老师交响编舞的理念,《旭日东升》受民间舞李嘉老师传授海阳秧歌的启发,《阳光》的灵感来自高度老师讲述的藏族仪式,《未了情》是课堂习作,在老师的指点后精雕细琢而成。参与演出的舞蹈成员,大多数是夏冰的学生,有的并不是科班出身,但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表现得尽善尽美。作为编导处女作,严以细究,略显青涩,整体结构体现真诚和用心,是夏冰艺术生命的一次转折与飞跃。
夏冰讲述了一个奇妙的瞬间。
晚会尾声作品《秋》,作为把学生哺育成鲜花的园丁,走在充满希望的大道上,她深情而自信地凝视远方,一步一步走着,忽然之间,意识里出现了舅舅(与江姐一同牺牲在国民党监狱渣滓洞的革命烈士陈以文)的眼睛!那样一种深切的无言的凝视直击内心,舅舅在与她的心灵对话,一股力量推着她向前走,朝着梦想,朝着希望,前进,再前进……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犹如神启的奇妙体验,夏冰豁然顿悟——她的目光开始越过歌舞诗的大地,越过蒸蒸日上的生活,投向尘烟那头抛头颅洒热血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在滚烫的激情催动下,灵感如岩浆爆发巨大的潜能,歌舞诗三部曲的第二部,红色剧目《风景这边独好》诞生了。至此,夏冰的创作衍生出红与绿两条强劲明晰的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希望在金秋》具有多层意义。彼时,夏冰的身份既是武汉市第一师范学院的老师,又是北京舞蹈学院即将毕业的进修学生,既是其中的表演者又担纲编导的重任。作品是夏冰向老师们呈上的成果汇报,也是学生对夏冰老师交的作业,每个演员每个节目都带着种子的欣喜和果实的甘甜,浸透阳光雨露,抒发对土地的回馈和感恩。
她是山妹子,依恋巴山的风韵,讴歌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向往返璞归真的人性。在传道授业上,教育改革的热浪推动她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美、懂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新人,在学生身上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之梦。从首次拿到大奖到首次做编导,十年之间,夏冰的胸怀,已拓展出一块歌舞诗的沃土,躬身去播种纯美、纯善、纯真,让赤子情怀与祖国的山河之美接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