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近日指出,婴幼儿家庭要多多关注婴幼儿营养隐性饥饿问题!今年6月1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该指南包括《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和《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3个部分,涵盖12条准则和5条核心推荐,共计17条知识要点,关乎宝宝从出生到学龄前阶段的饮食和成长的问题。依据《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总结出,0—6月龄宝宝,要坚持纯母乳喂养,注重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素。7—24月龄宝宝,注意添加辅食,注重补充钙、铁、锌等营养素。2—5岁的学龄前儿童,注意饮食多样性,确保所摄入的营养素具有丰富性、均衡性。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一般认为,是一种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重点在营养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人(儿童)常见的营养隐性饥饿,包括缺钙、缺铁、缺锌、缺乏各种维生素等。长时间的营养隐性饥饿会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研究发现,大约有70%的慢性疾病与营养隐性饥饿有关。同时,营养隐性饥饿还会影响人的智力、体力和免疫力。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婴幼儿因营养摄入不丰富、不均衡,导致身体缺乏某种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同时又存在其它营养成分摄入过量,从而产生婴幼儿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称之为婴幼儿“营养隐性饥饿”。据母婴行业资深媒体《母婴视界》会刊统计,2022年我国0-3岁的婴幼儿总数约4000多万,90%以上的婴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营养隐性饥饿”问题。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婴幼儿身体营养不良、身体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隐性饥饿”,是一时难以察觉到的症状,但是如果长时间忽视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宝宝“营养隐性饥饿”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科学育儿,没有科学喂养,是宝宝饮食结构单一、宝宝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很多时候,宝宝吃得多、吃得好,并不见得就是营养的、就是健康的。婴幼儿喂养要遵循科学的育儿方式,要给宝宝吃营养丰富的、营养全面的、营养均衡的,而且是宝宝好消化、好吸收、好排泄的食物。“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下也要吃”、“长身体就要多吃”,父母的这些日常劝吃口头禅,都是导致宝宝“营养隐性饥饿”的祸根。一些父母认为有营养的、宝宝喜欢吃的,不管是什么大鱼大肉,珍馐美味,零食补品、肯德基、麦当劳,统统吃上,这些做法更加重了宝宝“营养隐性饥饿”的问题。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一些不适合0-3岁婴幼儿的食物,一些高热量、难消化的食物,一些碳水化合物、脂肪、香精香料、添加剂过多的食物,给宝宝吃了,宝宝看上去是吃饱了,其实身体仍处于“营养饥饿”状态。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营养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营养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个亿!据母婴行业资深媒体《母婴视界》会刊统计,我国近90%的婴幼儿存在营养不良导致的“营养隐性饥饿”!在我国4000多万的0-3岁婴幼儿群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这其中至少有50%的婴幼儿存在维生素A、维生素D摄入量不到身体需求量的一半,有63%的婴幼儿存在钙、铁、锌摄入量不足,75%的婴幼儿维生素B1、B2未达推荐摄入量。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宝宝“营养隐性饥饿”,会影响宝宝身体发育、智力发育以及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指出,大约有70%的慢性疾病与营养隐性饥饿有关。宝宝早期“营养隐性饥饿”,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不可弥补的,不光影响宝宝现在的身体健康成长,对成年后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呼吁,要多多关注婴幼儿的“营养隐性饥饿”问题!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以下四个方面,是导致宝宝“营养隐性饥饿”出现的原因:
1. 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妈妈的饮食不注意,摄入营养过剩,乳汁中的脂肪含量大,宝宝可能会难以消化,并出现积食或是腹泻情况。
2. 辅食添加之初的宝宝,父母喂养随意,也可能导致宝宝积食或消化不良等。建议添加辅食的原则:由一种到多种,从少到多,从细到粗,从软到硬,从稀到稠。
3. 父母喂食的时间不稳定,宝宝饮食不规律。有些宝宝爱吃零食,对主食无兴趣,三餐不按时吃……不良饮食习惯会使宝宝消化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极端。
4. 宝宝先天不足或经常生病,免疫力有缺口、肠道吸收功能不好,营养也会失衡。如此只能通过后天锻炼和调理来改善宝宝体质。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指出,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判断宝宝是否存在“营养隐性饥饿”:
1.宝宝体格发育慢,低于同龄人的水平。
宝宝体格发育,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有身高、体重和头围等。而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遗传、营养、睡眠、运动等。其中营养是特别重要的后天因素,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宝宝的发育指数就会显示异常。宝宝定期体检不能落下,父母也可以自行为宝宝测量身高体重和头围等。对比各阶段的指标,即可了解宝宝的发育情况。如果宝宝身高体重等指数偏离正常范围,那么家长需要在喂养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及时给宝宝补维生素A、维生素D、乳钙等。
2.宝宝体质弱,经常生病。
有些宝宝看着体格也不弱,却隔三岔五生病,还反反复复不见好,这很可能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宝宝免疫力不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体内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6个月至3岁的宝宝,是抗病能力最弱的时候,也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时期。要保证宝宝每天吃到10种以上食材,每周达到25种以上;多带宝宝晒太阳,多到户外运动;适量补充维生素AD,钙、铁、锌等,以及适量补充益生菌、乳铁蛋白等,以促进宝宝免疫系统成熟。
3.宝宝消化不良,有便秘和口臭。
很多宝宝偏爱甜食和荤食,水果尚能接受,但蔬菜摄入量普遍不够。蔬菜和水果吃得少,纤维素摄入不足,宝宝肠道蠕动变慢,就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和口臭等情况。平时建议给宝宝吃清淡一些,少吃甜和高热量食品,多吃蔬菜和水果,肉类、蛋类、奶类和豆制品等也需适量进食,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如果宝宝有便秘和口臭的问题,可以喝些益生菌或乳酸菌奶粉来调理肠胃。
4.宝宝总闷闷不乐,反应迟钝。
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可能会使脑细胞的分裂率降低,从而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继而影响宝宝的语言和运动发育。这一点父母千万要重视,如缺乏锌、铁、钙等元素,会导致孩子食欲差、睡不安、反应迟钝、没精神等。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红肉等含铁、锌量高、吸收率好;干果、豆制品、奶类和谷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钙、锌等元素,在膳食中应尽量多搭配几种食物,能有效预防营养物质缺乏,让孩子身体更健康。与此同时,及时补充DHA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
5.宝宝的情绪变化无常,经常发脾气。
据科学研究,B族维生素、锌等具有调节稳定情绪的作用,如人体缺乏维生素B1、锌等营养素,会变得脾气不好、易躁易怒;缺乏维生素B6,则会感觉到困倦、急躁等。所以,有时候宝宝出现情绪不稳定,并不一定是他坏脾气,也可能是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锌等营养素。日常当中,多给宝宝补充谷物米粉,可以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适量补充生物锌,有助于宝宝补锌。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最后强调,科学育儿,营养先行!婴幼儿家庭要多多关注婴幼儿“营养隐性饥饿”问题!父母要科学育儿、科学喂养,要给宝宝吃好消化、好吸收、好排泄的食物,要确保宝宝吃得营养丰富、营养全面、营养均衡。
专家介绍: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以及相关部门支持下,于2018年10月29日成立的合法合规的全国性母婴行业公益机构,其机构属性为全国性母婴行业社会团体。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母婴行业的引领者,始终围绕着“加快推进中国母婴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秉承“关爱宝宝健康成长、帮扶母婴实体发展、助推民族品牌崛起”为宗旨,为母婴人群服务、为母婴会员企业服务、为母婴行业发展服务,为加快推进中国母婴行业转型升级服务。
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是国家卫健委南京人口国际培训中心专家组特聘专家,全国母婴健康调理权威知名专家,全国母婴健康领军管理人才,《母婴视界》会刊总编,中国母婴产业转型升级领航人、中国母婴指甲手诊理论奠基人、中国母婴营养补充健康调理倡导人。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会长蒋化书,曾在首都医科大学研修,连续七年主编《母婴视界》会刊,已有九年的母婴专业护理和母婴健康调理经验,擅长的领域是母婴专业护理和母婴健康调理。自2018年开始,中国母婴产业委员会蒋化书会长,在全国各地母婴终端零售实体门店进行公益免费手诊、舌诊、面诊活动以来,累计已经亲自接诊了超过五千多个宝宝和三千多个宝妈,因此对0-6岁的婴幼儿,以及孕前、孕期、产后的宝妈,在营养补充健康调理身体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