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焦作市地处太行山脉的南端,南临黄河,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孕育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形圣地。但美丽风光带来的交通问题和经久不衰的酒文化也为当地350万大众的卒中防治带来了诸多难题。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焦作二院)作为焦作地区卒中防治的重要力量,通过组建全新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开始了适应于当地实情的卒中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
新尝试: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为纽带,构建卒中全流程管理的新模式
焦作二院长久以来一直关注卒中患者的救治,2018年5月在焦作市率先成功创建“高级卒中中心”,并于2021年5月通过复审,再次被授予“高级卒中中心”。医院所属的三个神经内科和两个神经外科都拥有良好的技术储备:三个神经内科都能独立开展溶栓、取栓治疗;两个神经外科也都可以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动脉瘤栓塞等基本的神经内膜疾病的治疗。但是这种各科室独立发展的现实也给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带来了困难——各团队间的交流不畅,且没有能形成让更多学科在卒中中心的大框架之中形成合力。
面对这种情况,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在院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新的尝试——打造独立的、封闭式规范管理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来专门从事急性卒中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疗和术后监护观察,并以此为枢纽把整个卒中中心建设相关科室进行有机串联,让各科室的责权更明确,也让整个流程变得更顺畅。2021年9月,孔侦宇教授等四个年轻的“80后”骨干分别从不同团队抽调到一起,正式组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而这也为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建设带来了一场青春的风暴。
新模式: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为枢纽打造卒中患者救治新循环
焦作二院之所以打造全新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就是为卒中患者提供全流程管理。虽然孔侦宇教授所的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在成立之初仅4位医生,现在病床也仅8张,但他们的职责非常精准和明确:首先要积极参与急诊治疗时卒中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并负责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疗;其次要判断患者治疗后是否需要进行重症观察,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适时地依据患者病情将其转移到对应的普通病房;最后在患者出院后,还需要通过电话及门诊等多种形式,参与患者的康复、随访。
同时,因为神经重症面临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患者,这些人往往不仅有脑血管的病变,还可能伴随着心脏疾病、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所以神经重症病房还需要与心内科、消化等更多的科室进行对接,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体化的救治策略。
正是通过新模式的打造和孔教授团队成员的高强度、高质量的学习、摸索和工作,让焦作二院的卒中救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入院-静脉溶栓(DNT)时间中位数缩减到目前最短8分钟,平均不足30分钟;入院-动脉穿刺时间(DPT)中位数也缩短到60分钟,最短15分钟;2022年6月,全国卒中中心AIS技术排名高居全国第7,创造了新的纪录;静脉溶栓的全国最高排名是第15名,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这些成绩的取得让焦作二院在全国高级卒中中心的综合排名屡创新高,最高排名全国33位。而且,这些进步还带动了当地县级医院的发展。
新未来:以新卒中中心为核心打造焦作地区卒中救治新高地
最近几年,在焦作二院等区域核心医院的带下,各县级医院的溶栓、取栓工作也已经逐步开展,卒中患者的救治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县级医院的卒中防治仍面临诸多难题:因为技术的不足、病例数量的稀少和对溶栓出血的担忧,让溶栓技术的开展程度和下沉速度并不让人满意;虽然部分县级医院已经购置了C臂机,开始独立取栓,但是水平参差不齐,也为患者的救治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县级及基层医院的医生了解溶栓、取栓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对此,孔侦宇教授等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地对神经介入技术和溶栓、取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摸索和总结,还通过当地的各种学术活动和技术下沉把这些经验进行推广。现在孔教授还提交了建设卒中技术培训基地的申请,为的就是把患者个体化规范治疗等救治理念和救治经验更直接、更广泛地进行推广。同时,随着“5G移动卒中单元”救护车的逐步投入使用,孔教授团队成员会随车把CT检查“带到了田间地头”,让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村患者可以在救护车上就快速进行多模式的 CT评估,这不仅为医院提前进行影像资料的研判和手术准备打下了基础,还可以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现场教学,并为焦作地区打造“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贡献力量。
小结
从去年9月,焦作二院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为纽带的卒中全流程管理工作模式以来,孔侦宇教授等人的努力和拼搏形成了一股青春风暴,这股风暴不仅为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为焦作地区的卒中防治工作带来青春的气息和全新的发展力量,也为更多的急性卒中患者,特别是重症卒中患者,带来了生和康复的希望。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