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2022—2023青年科技&艺术跨界论坛第三季研讨会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

来源:实况网 2023-05-26 16:22:50
A+ A-

“年轻人,向上走”—— 2023 · 五四青年节特别呈现

《天空下的AI》第三季

2022—2023青年科技&艺术跨界论坛第三季研讨会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

  

发起人:孙天宇

联合策划:共鸣小组、哲学美学评论人Andreas`z

联合呈现:共鸣小组-朝花夕-铭苑艺会-苏荷文化

 

论坛研讨会主旨:

2022-2023年注定会成为人类历史的少数重要时段。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引爆的时段,跳出单一学科思维,邀请各跨学科,跨领域的青年精英为嘉宾,以各自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和具体工作为基础,以学科交互、跨界思考、互为镜鉴、取长补短、推进求知为原则,共同探讨科技与人、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展望。

论坛构成:

定向邀约数学、哲学、医学、艺术、心理学、生物学、现代工业、AI技术、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

 

第三季嘉宾介绍

陈翔宇 —— 高科技工业硬件专家/骨灰级科幻爱好者/营销经理人

林安轩 —— 高新科技研究院系代表/数字软件专家/IT领域专家

孙天宇 —— 跨界艺术家/艺术普及工作者/数字触控艺术创建者

 

时  间:2023年05月09日 14:30-16:30

地  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发起人艺术家孙天宇与第三季论坛嘉宾在鲁迅先生的书房——“老虎尾巴”前合影留念。

(左:林安轩 中:孙天宇 右:陈翔宇  )

 

第三季对话摘录

林安轩:L  陈翔宇:C  孙天宇:S)

L: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他跟非艺术家在绘画这块的差异,或者说艺术家有什么特点,才能说他是艺术家。

S:艺术首先是人文学科。人文,即以人为核心的学科。AI直译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即人造就了另外一种以人类为模仿对象的智能。现在AI处于初级阶段,只从人文角度看我们可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会不会继续有不一定。或者游戏规则被技术改变了,那么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至于艺术家的标准,我觉得也在这一系列变革所引发的变化之中,并且应该是刚刚开始。

研讨互动讨论现场1(左:陈翔宇   中:孙天宇  右:林安轩)

 

L:从AI技术现状看双方的特点,现在的AI其实更像一个画匠。它是将过去人的成果做一个拟合,给出一个答案,此时对向AI提出需求的使用者的水平是有很高要求的,渐进式的。画一个草图,然后喂给AI,然后你要求他给你一个什么样风格,一个一个做反馈,反复沟通,提升需求,这与人的水平有重要关系,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东西,某个范畴的东西,可能就停留在一个层次,然后你很难再向上去走,提问、引导、提炼的过程是使用者的认知,包括你对过去的某一种风格的认知。举个例子,那天我让AI给画一幅《清明上河图》风格的长安街景,结果就给了我一个远处是国贸三期的效果,近处画了一条河,河上有船,都是一些摄影照片混合的效果,很不理想。这就是鉴定、交互,不断的去寻求答案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跟需求提出人的总结概括、创新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

 

C: 现在的AI是基于一个逻辑和一个素材库全网搜索,当然先需要你的风格成型,举个例子,这个是我用手画的一个飞船,你把就把这个飞船草图输入给电脑,让他生成一个科技感的“三体”飞船,AI就是基于这个手绘造型,再加上3D的效果,科幻生成的很厉害。下面是依据手绘图生成的飞船效果和依据我本人照片生成的角色。

由一张手绘铅笔稿+AI辅助工具所生成的科幻场景与角色  作者:陈翔宇

 

L:AI现阶段干掉的第一批人就是各种细分行业的插图师、分镜头脚本绘图等等这些机械的劳动者,这一大类工作会逐步比较快的消失掉。

 

C:另一方面实际应用中AI技术还是挺厉害的,比如现在 AI换脸,就是给一个人输入一个正经的维度的表情,通过特征提取、特征融合、重建画像实现AI换脸,视频也可以实现换脸。

 

S:从艺术方面看,AI如果做刻意的事情,能做的特别好,遵循规律,有逻辑。从陈老师的这张手绘草图到某个游戏蓝本方案的设计,这就全是确定性。但对于所谓传统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比如帕罗蒂唱的和多明戈唱的不一样,同样唱一段儿,魅力就在于它不一样,都一样也就不必有三大男高音了。

《初夏时节树的偏置值输出》   作者:孙天宇  材料:直接触控绘画

S: 能不能用艺术的方式解释一下“图灵测试”?

 

C:举个例子,你问,你知道米开朗基罗吗?他说当然,我当然知道啊。你再问,你知道米开朗基罗吗?他说当然,我当然知道。你再问,你知道米开朗基罗吗?对方说当然知道啊,这个是机器。如果是你问他第一遍,他说知道,然后第二遍你再问他的时候,他说你烦不烦?这个就是人。(全场笑)

 

C:目前强人工智能要达到三个要点,一个叫Act动作;一个叫react反应;第三个最重要的叫interact,就是互动;因为人和人之间是互动的,如果是按照一个规则,你自己只能去Act,那你不是人。你能听、说、看,去反映,去跟我们形成一个交互,你才可能是人。

 

S:马斯克说AI的变革可能是一个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转变,会是这样的吗?

 

C: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要结合,就是脑子是碳,身体是硅。另外一种就是碳基生命彻底放弃,全部数字化,变成硅基生命。现在你不要鄙视这个碳基生命,它在宇宙茫茫进化40多亿年,地球在这个进化过程当中,为什么选择了碳基生命?因为碳基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硅基生命要更稳定,或者说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更高。一个大脑一辈子吃多少用多少能量,但是它会产生那么多的数据和知识。而一个硅基的电脑,现在技术能不能做到一个电脑插在那儿80年你不维护他能不宕机,它显然是做不到的。碳基生命在这个迭代的过程当中,还有个好处就是他有遗传,在遗传的过程中,他适应环境,适应变化,硅基生命如果没有一个第三者或外部的能量去改变他的话,他自己做不到迭代遗传,所以他就在自然演化之外。

 

S: 是的。上一季论坛的交流环节,有一位观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看到了AI技术很兴奋,他想未来可能自己会变成这个硅基生命,把他的大脑数据拿出来,放在某个硅基载体,就能得到永生了。听完我就想,如果把你的大脑数据放在硅基的一个载体里面,那你的人死了,肉体消亡了,那你这个数据还更新吗?我说如果你不更新,就是死了,谈不上永生,因为生命是要变化的,一旦停了,不运动了,就是一堆数据,不再是生命。但是如果你要继续增添数据的话,你的碳基已经死了,这个数据从哪儿来?这个数据的出处一定不属于你,那也就不是你的永生,而是一个数据与另外数据的升级叠加变成了一个新的共享数据而已,也不是永生。碳基死掉那一刻,你就不再是自己了。

孙天宇就西方艺术史中,因科技变革引发跳跃式发展做陈述宣讲。

 

C: 对,这样的数据来自网络和数字世界,就相当于你在数字世界投胎了,不再是人。

 

S: 嗯,我们人类目前还是碳基的,如果你想永生的话,实际上也是基于碳基的永生。只是数据输出就跟你就没有互动的关系了。碳基的永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然永生,到200岁时,肉体质量是如何?或者你的精神是愉悦还是痛苦,还想不想继续下去,这都尚不清楚。

我的想象,有过设想这个感受,我自己如果真正变成硅基生命的话,就是把数据交出去,至多算一种贡献而已,当然,我可能数据不够优质,没有必要采纳我的,可能需要采纳爱因斯坦先生的数据,那更有价值。

 

L:关于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还有成本的问题。比如说一群人生活在硅基的元宇宙里面,整个的成本是多少?你在这里面要占多大的一个空间,谁来替你维护,谁来付费,是国家还是个人作为管理主体?再回到AI应用,AI绘画,你很快得到了成果,你感觉到你的工作受到了威胁,有需求的老板或项目负责人直接可以生成一些结果,那是因为成本是美国人承担了,对吧?然后做这件事情,如果你要是说弄一个离线的机器,比如说小型机器,这做不了,他必须得是一个云端的一个大数据。每年的这个维护费,负担很高,而这个事儿让一个艺术家去干,或者是哪怕是个普通的画匠,可能几碗饭的事情,对吧?

 

S: 我们也试着用AI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起草合同,起草非常慢,生成后再交给法务再修改,然后我跟雨果测试了一下,感觉就是法务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L: AI起草版本只是给你一个提纲,这个提纲还是比较靠谱的,还会有一些条目,但是具体里面的条目怎么写?这可能还得结合上下文内容,还需要找一个专业律师,出具最终的合同。

 

L: 我们试着用一下GPT,问它“年轻人向上走”这个活动是什么活动,然后他说这是一部科幻作品,然后还说这是一本书,作者说对了,但是里面的内容他就胡编乱造,如果不了解背景的人,看了这个回答会觉得它说的头头是道。

研讨互动讨论现场2(左:陈翔宇 中:孙天宇  右:林安轩)

 

S: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深度解读,说咱们中文环境的数据质量普遍比较差。其中有许多不实信息,无效信息,所以在采纳过程中效率很低,生成的结果也差,导致了大陆的AI模型训练成本很高。这其中有的数据是源自平台的差异,比如说微信平台的数据相对好,为什么呢?后来我分析了一下,是因为微信平台内容提供者的综合学历相对更高,所以资料准确率相对就高。

 

L: 工作中我也会用一些AI辅助,生成一个再改一改,但是我就发现,它其实最大的价值不是生成完美结果,而是给你一种启发。比如你想问一个新系统的优缺点。它会头头是道的给你列举1-2-3-4-5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通常是逻辑清晰的,而且是带有很明确启示的作用,你可以再细化。但如果你要是直接采用那多半就掉坑里去了,因为再生成的过程中,目前的AI其实并没有弄懂你想要什么。这里面有你刚才说到的因素,就是它对中文资料的抓取不够多。另外还有很多专业的实践资料缺少与经验认知的缺失。为什么人做到一定的程度,成为了真正的专家,AI短期内还是取代不了,因为大量的实践经验让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我让AI去替我写的时候,其实他并不知道那个软件到底是做什么的,AI只能是在网上迅速搜一个可能很浅显的答案来应对下一步的计算,很多时候就是错的。比如很多时候我需要去对比这种指标性的数据,我问BD3号通信卫星相比于BD2号整体的通信效率提升多少?如果你知道3号它是1000字节,2号只有50字节,那你就可以很简单的算出来,但是AI显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问题以及问题中涉及的东西。它只是给出了一个看似靠谱的答案:提升了3~5倍。如果你不明就里的拿着这个答案给专家看,那这几十和几千的区别就差距太远了。

 

C:现在进化到Chat GPT4应该能解决你说的这些问题,就是你要问他一个什么答案,他会在网上搜,它现在的算力很大,可以同时搜到上千万个答案,随后在这当中它要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对比,看哪个最可信,然后把最靠谱的答案链接给你,它现在已经融入到微软的通用软件中了,解答会给你一个明确的带有答案性的东西,并附上比较大的网站或者专业的网站,比较权威的一些数据或者学术论文。

 

L: 相比,咱们中文现在这个环境下错误的答案比较多,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相对比较少。因为他这个学术论文的环境比较封闭,同时质量也不是很高,那个答案就很难是准确的。说回起草法律合同也是这样,提高效率可以,但最后还是需要找专业的律师。商业合同很多不只是约束双方义务的,还要去规避风险,后面的工作还得专业人士做才行。

 

 

2022—2023青年科技&艺术跨界研讨第三季特别鸣谢:

Andreas`z  方磊 王曈曈 段段 林安轩 刘小伟 刘晓玫  钱慧琳  徐铭阳

周晨星 陈楠楠  陆洋 任庆钊 赵海月 朱红霞 吴万良 王旭 卢嘉楠 刘泰莱

 

 

上期回顾

  

 

以一段话共勉青春: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古往今来,过来人给予青年的建议和忠告甚多,但其实,对于许多青年的困惑茫然,青年自己也可有答案。

—— 鲁迅先生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