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街电治好了行业的电量焦虑?

来源:今日头条 2023-06-30 18:47:07
A+ A-

共享经济“独苗”——共享充电宝,从起步之初颇受质疑,到后来难逃“真香”定律,到底是什么,让它守住了江山?

剖析其原因,或许可以这样解答:它的根本属性并非共享经济,而是一种解决移动互联时代应急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天时地利,重现繁荣

今年以来,得益于线下流量的恢复,共享充电宝这项“包租公式生意”,再次惹人眼红。

近日,怪兽充电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在营收、利润超预期修复:营业收入8.22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6%,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710万元人民币。

美团的复苏则更早一步,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显示,美团充电宝业务于2022年全年实现盈利。

而市占率规模高至39%的竹芒科技,凭借街电、搜电这两条腿,跑得要更猛一些,德勤公开数据显示,竹芒科技近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377%。

从行业头部玩家的成绩单来看,这个行业的繁荣小高峰正呼之欲出。

行业内卷,挥之不去

共享充电宝曾被质疑“伪需求”,但全国十亿手机用户的“电量焦虑”已反复证明,这个市场仍有利可图。

随时、随地可租借的共享充电宝,与扫码支付、外卖和共享出行这些生意一样,人们的使用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剥夺。

时至今日,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设备铺设密度和广度都已形成规模,但这个市场的短板的也显而易见:在消费者端,尚未有哪家品牌形成足够牢固的品牌护城河。

很难说,当手机电量告急时,用户会出于品牌好感度,跑到距离更远的地方租借“更喜爱”的充电宝品牌。

更多时候,用户考虑的是伸手可及的“便利性”问题。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各品牌陷入单一的点位竞争。

“让利求规模”的竞争策略,让设备入驻选择权和议价权掌握在“房东”——商家手里,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分杯羹,得“竞价”入场,价高者得。

点位之争的驱动下,企业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分成费水涨船高,新点位开拓的投入与产出比不断攀升,行业各玩家随之陷入“内卷”的焦虑。

竞争升维打破内卷

如何打破内卷局面?

整个行业都在下同一盘棋:“始于共享充电宝,但不止于共享充电宝”。

而如何在“共享充电宝”基础上拓展出第二增长曲线,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并找到一条可持续盈利之路。

在这条路上,街电已经泛起了一点水花。基于母公司竹芒科技“公共场景智能基础设施制造商和运营商”定位,街电贴上“充电全品类”标签,完成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充电”的转身。

其中最有声色的,是街电的两轮车充电桩业务。

于2022年才入局两轮车充电桩的街电,事实上是这个行业的“迟到生”,但凭借品牌、渠道、运维等能力,街电仍旧抢到了一张冲进决赛的入场券。

事实上,从共享充电宝激烈竞争中一路拼杀出来,街电团队始终把握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只有产品竞争力比整个行业水平高一倍,运营效率也高一倍时,才会进入市场。

在运营方面,国际顶尖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报告指出,凭借街电的运维能力,入局充电桩行业可实现降维打击。

报告指出,街电服务3亿注册用户,具备同时运营和维护近1000万在线充电宝端口的能力。现有电单车充电桩头部企业的端口数仅为100万个,服务用户数仅1400万个。

目前,在全产业链的加持下,街电已快速迭代出横梁式、便携式等多款产品,多款产品齐下市场,实现行业月均出货量第一。

从市场容量来看,国内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拥有电动自行车。这些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用户,构建起了千亿级的充电桩市场。

千亿市场分一杯羹,街电已经迈出了快速扩张的步伐,那么,它能否借此一役,赶走行业挥之不去的焦虑?

或许,这个问题,还需要站在更长的周期去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