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琨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测试的价值正在显现。在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软件测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软件测试正经历着从手动到自动,从功能到性能,再到安全性和可用性等多方面的智能测试转变和革新。
“另一个层面,在海量智能测试需求爆发的同时,对软件测试的质量和专业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云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estin云测”)CEO徐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Testin云测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企业服务平台,为全球超过百万的企业及开发者提供软件测试、AI训练数据、安全等服务。经过13年的探索,Testin云测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软件测试效率,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智能化落地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科技先行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款App在投入市场前,需要在数量庞大的智能终端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例如,由于应用在不同系统版本、不同品牌型号、不同屏幕尺寸、不同分辨率的终端上表现不一,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兼容测试。此外,上架之前软件测试的流程繁琐也是不少企业的痛点,其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令企业十分困扰。
作为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Testin云测精准洞悉了企业在软件测试环节的痛点,在2011年首创“云测试”模式时,就致力于改变传统测试模式,将测试放在云端来执行,以帮助企业在测试环节做到降本增效。
近日发布的《中国云上软件测试成熟度调研报告》显示,提高测试效率、提高测试覆盖率、节约成本和改善软件质量控制流程是自动化测试的主要意义。
当前,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化软件测试已经成为行业的新趋势,这让徐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助力产业智能化为己任的Testin云测,有着天然的AI人工智能基因。其用领先的智能测试与优质的AI数据服务,协助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软件测试过程中设备、人员、工具和方法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还降低了测试门槛。同时,在协助企业充分理解数字化转型内涵,帮助企业推进数字化场景落地等方面,Testin云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徐琨介绍,Testin云测提供的智能测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测试技术和工具,而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和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技术开发智能测试工具,来提高测试覆盖率和测试效率;同时,还可借助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来构建测试模型,进而实现测试用例、测试数据等跨平台复用,尽可能减少测试人员进行重复性工作及人工差错等潜在风险,提升软件和系统应用测试智能化水平,使软件测试生命周期变得更高效便捷。据悉,这一技术的使用,可至少提升50%的效率,降低30%成本。
徐琨深知,在产业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多年来,Testin云测持续积极投入研发,培养技术研发团队,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在通用大模型不断孵化行业大模型的背景下,借助大模型辅助生成自动化测试用例的代码便是Testin云测进行创新的实践之一,预估开发效率将提升30%以上。
“Testin云测正在测试评估国内、国外的开源大模型能力,尝试用大模型助力测试用例分析、测试需求分析、测试报告解读等软件测试环节。”徐琨表示,“从经济收益看,大模型的纯粹商业化落地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两三年后,随着算力成本的降低以及各方面技术的成熟,相信其产业化速度将会呈指数级提升。”
坚持三个“聚焦” 持续为客户和行业创造价值
在全球化市场中,软件测试外包曾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对软件质量要求的提升,企业开始寻求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测试服务。软件测试服务化也不再只局限于测试执行,还拓展为测试咨询、策略制定及定制化解决方案。
“软件测试一定会向高效率和高标准方向发展,其集约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技术赋能和业务属性会越来越强。”徐琨分析。
据介绍,Testin云测深耕软件测试行业10余年,合作伙伴遍及证券、银行、游戏、医疗、电商、教育、工业、能源等众多行业。在助力各行各业智能化推进过程中,Testin云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业务创新“风向标”,也屡获“数字服务创新解决方案大奖”等殊荣。
谈到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原因,徐琨表示,“聚焦技术、聚焦客户、聚焦行业一直是Testin云测不断与时俱进和持续创造价值的‘秘诀’。”聚焦技术,即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去研发最好的测试工具,不断提效;客户的需求是根本,整个公司以客户为出发点去塑造整个组织,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去评估;聚焦行业,Testin云测在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游戏等行业已取得了成功实践,目前,正聚焦证券行业,将进一步探索更多行业场景,为行业客户的智能化转型赋能。
“我们在不断加速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希望通过自身的一些实践探索,和行业标准的参与、行业趋势的引领去助力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徐琨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