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神木市小杂粮播种的关键时期,农民们抢抓农时,全面开展播种作业。在散播希望的背后,还有这样一群人也非常繁忙,那就是指导农民的农艺师们,今年36岁的李瑞便是其中的一名。他默默辛勤付出,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让一片片寻常土地生出了“金疙瘩”,让一个个农家绽开了“幸福花”。
“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播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农机具的保养和人员的防护。实际作业中,会因地形、土地平整程度以及温度的不同,种植效果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常沿垄沟逐行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防止大风揭膜……”见到李瑞时,他正在栏杆堡镇訾大庄村的小杂粮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户使用黑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提供“点对点”的服务,确保稳产增收。
“我的家在农村,从小就要跟着父母干农活。传统的耕种人力劳动成本高、产量低,农民一年到头收入低。”在李瑞看来,农业不应该是父辈人土里刨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模式,应该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解放农民的双手。2015年,李瑞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成了一名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从事农技工作以来,“如何使产量更上层楼,如何让品质更进一步?”是李瑞苦心钻研的重要课题。小杂粮育种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每次引育新品种,都需要长周期多次试验,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下雨,必须下地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总结,积累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些工作很繁琐,而且困难重重,稍不留心就会功亏一篑。”李瑞说。但他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和同事们反复试验,开展黑豆、糜子、谷子等农作物常规育种工作,开展玉米、黑豆杂交育种工作,开展谷子白发病、红叶病、谷瘟防治试验研究,以及配套的栽培、植保、土肥等技术研究与推广。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科院、榆林市农技中心合作,在迎宾路街道赵家沟村、庙梁村建立旱作农业试验研究基地,累计开展各项研究300余项,引进作物新品种2000余个,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推广实用技术20余项,提高了旱作农业产量和质量。
“神木黑豆”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高产“密码”也是李瑞研究的方向。“我们在推广黑豆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全面开展优质专用黑豆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研究成果在榆林市范围内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307.44万亩,五年来,平均亩增产量22.41公斤,增产率为21.67%。”李瑞介绍。同时,他积极参与研制加工生产出醋泡黑豆、苦荞黑豆糊等黑豆产品,获得了陕西省推广奖二等奖1项、榆林市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醋泡黑豆参加2021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榆林第七届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
从事农技工作近十年,李瑞为神木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引进改造中小型农机具、配套栽培措施,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指导种植户运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解放劳动力,推广种子包衣、机械化全膜双垄沟播等20余项实用技术降低农作物的发病率。累计指导水肥一体化种植面积15万亩,特色经济作物近10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玉米亩均产量1000公斤以上,水肥一体化马铃薯亩均产量3500公斤,为神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作之余,李瑞积极参加省市各级业务工作培训,通过干部网络教育系统、党校中青年优秀干部培训等途径,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扎根农业一线,及时了解农户所需、农业生产所求,改进新机械、新技术。同时,善于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发表。截至目前,累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已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8项;参与品种审定3个,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书籍3部,颁布市级地方标准4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而他身上也有着一串串耀眼的“光环”:通过技术集成推广,先后荣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8次被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评为先进个人,参与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2次,分别荣获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2023年获“神木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神木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近日,2024年神木市五一劳动奖和“麟州工匠”名单出炉,李瑞荣获“麟州工匠”,这是对他数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不间断地从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及工程项目实施的最好肯定和褒奖。
“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农业,这就要求我们农技人员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方向进行努力。”李瑞表示,他将继续在小杂粮品种选育、适宜中小型农机具的引进改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的延长补强方向努力,为神木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