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以技术立身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低碳企业

来源:搜狐 2024-06-12 10:33:05
A+ A-

迈进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3698.SH,证券简称:航天工程)位于北京亦庄的总部,映入眼帘的是荣誉墙上的累累硕果——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一张张奖状排列整齐,见证了这家企业的卓越成就与技术创新之路。

自2007年启程,航天工程便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轴心,深耕煤气化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创新研发、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等领域。公司基于中国航天的高温燃烧、高效传热、系统工程等先进技术,将其转化到煤化工产业,构筑起一个集核心专利、工程设计、设备成套供给及总承包能力于一体的一流综合服务商。

2.jpg

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

针对煤化工行业的未来图景与航天工程的定位,姜从斌在与证券时报的深度对话中给出了答案。在碳中和的宏观背景下,煤化工行业虽面临煤炭使用的总量管控,但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其战略地位依然稳固。航天工程正在经历一场转型,技术革新成果斐然,尤其在煤气化技术上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质的飞跃。公司着眼于长远,不仅巩固了在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运营及绿氢工程等领域的布局,还新辟工业气体运营业务,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低碳工程技术公司。

航天工程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即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拓宽业务边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以持续的创新力和环保导向,维持行业先锋角色,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工程技术企业。

创新驱动 引领煤化工行业绿色发展

“早年,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国外技术所垄断。2005年3月,为探索煤气化技术,我们启动了名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航天工程研发的第一台航天炉投煤点火成功,这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粉煤加压气化炉。”回顾起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姜从斌向记者娓娓道来。首台航天炉的投煤点火成功,标志着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粉煤加压气化炉的诞生,航天工程从此刻起,开启了技术创新的辉煌篇章。

在随后的岁月里,航天工程持续攀登技术高峰,相继开发出1000吨、2000吨级气化装置,以及褐煤气化、“三高煤”气化等前沿技术,极大增强了产能、效率与煤种适应范围,逐渐成长为国内煤气化工行业中的自主知识产权领头羊。姜从斌强调,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航天工程公司成立17年来,始终坚守技术创新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煤炭资源特点的先进煤气化技术。”

反映在财报上,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达1.61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25.19%。这一显著增长彰显了公司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承诺,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也成为公司区别于同行的重要竞争优势。公司持续致力于原创性技术的研发、核心关键设备的攻坚克难,以及现有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优化,促使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新的里程碑式进展。

这一年,航天工程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公司“高污染医药废盐熔融解毒及玻璃化处置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获批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获专利授权31项,国际PCT授权2项,商标注册16件;气化机理实验室通过国家CNAS认证;公司工程设计资质升级为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完成危废熔融炉、生物质气化、粉块煤联合气化等总体方案设计;公司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通过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航天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推荐目录》。

姜从斌解释,高额研发投入的背后,是公司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也是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机遇的敏锐把握。当前我国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航天工程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在新业务上加快研发,以期抓住先机,这也是响应国家战略、自我革新的必然选择。

据悉,航天工程基于中国航天的成功实践,拥有完整有效的研发体系,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行业领先的煤种性能基础实验室、煤气化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实验室、数值仿真分析实验室、液流/喷雾试验中心、点火试验中心和中试试验基地等,参与制定6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打造了涵盖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业示范、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能力。

从2009年起,公司持续开展煤质特性的分析研究,建成航天炉煤质特性数据库,迄今为止涵盖煤样超过500种,覆盖褐煤、烟煤、无烟煤等煤种,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第五批)。

航天工程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践行与探索,预示着中国煤化工行业的未来,正向着更加环保、高效、绿色的方向迈进。

战略转型 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趋势推动下,中国化工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煤化工领头羊——航天工程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姜从斌介绍在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公司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审时度势,确立了清晰的转型蓝图,打造涵盖五大支柱产业的新格局。这一转型策略不仅是对新市场领域的探索,更是对传统业务模式的革新,展现出航天工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求持续增长的决心。

“我们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持续创新、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才能确保公司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姜从斌表示,煤化工领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领域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还对于推动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挑战,航天工程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其中,4000吨级航天炉的成功运行便是重大技术突破的明证,为行业进步注入了强心剂。

与此同时,航天工程在新业务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其阀门业务在电站高参数领域实现跳跃式发展,荣获“专精特新”称号。环保业务中,废盐玻璃化处置技术正加速产业推广。氢能领域,公司不仅完成了碱性水电解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两大技术突破和装备研制,还正在建设首个自动化电解槽生产线。工业气体运营亦蓄势待发,展示出公司全面的创新实力与广阔的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航天工程将持续致力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迅速、合理与科学推进,聚焦强化在先进煤气化技术、氢能核心装备、废盐综合处理、生物质气化、粉块煤联合气化以及固废熔融气化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旨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实践一条从基础理论的深刻突破,到技术创新的有效孵化,再到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业示范模式的积极探索,最终到产业推广中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型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航天工程将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旨在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公司正加速构建涵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运营服务、绿氢工程技术”四大支柱板块的战略布局,并已新纳入工业气体运营作为重要业务板块。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公司向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工程技术企业迈进的雄心,也预示着航天工程正积极塑造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技术领先、业务多元的未来产业生态,致力于成为全球绿色工程技术领域的领跑者。

绿氢启航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面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明确指示,航天工程积极响应,聚焦“绿氢装备+工程技术”,为煤化工行业转型注入绿色动力,构建起从电解水制氢、生物质气化到固废制氢的绿色技术闭环生态,展现了其在氢能领域的深度布局与前瞻视野。

姜从斌强调,航天工程布局绿氢工程技术板块,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煤化工行业减碳脱碳贡献技术和工程的解决方案,所以绿氢板块跟原有的煤化工板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目前布局的生物质气化、固废制氢等绿色技术路线跟绿氢工程技术板块也是紧密耦合的。”

可以说,航天工程目前是围绕着“可再生氢的生态闭环技术群”提供解决路径。按照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未来绿氢工程技术板块将采取灵活多样结合的商业模式服务广大客户,成为公司五大支柱板块之一。

“航天工程的电解制氢技术策源于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其中用于为宇航员供氧的一套PEM系统已服役3万多小时,所以我们最清楚可靠性意味着什么。”姜从斌说。目前公司在绿氢核心装备方面已经实现了碱性和纯水两个系列化产品的落地,具备0.5∽100型PEM和200∽1000型碱性电解制氢产品的设计、生产、供货能力,以及氢能领域工程EPC能力。

从行业视角分析,姜从斌指出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其生产、储存及运输成本偏高,特别是绿色氢相比于传统制氢途径,成本显著增加。技术层面,氢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生产、储存、运输至终端应用,均有待更深层次的技术革新以增强效率与安全保障。此外,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体系,这一现状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协同发展步伐。

在资金投入方面,氢能产业目前正处于资本高度密集的发展阶段,特征是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面临商业化投资和融资渠道相对稀缺的问题。这表明要实现氢能产业的全面提速与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还需政策引导下的资本环境优化,以及建立更为完善的行业准则,共同驱动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与市场扩张。

为了应对困难,姜从斌透露,公司策略在于发挥航天背景优势,强化研发与理论研究,同时制定长期战略,积极部署产品市场化,通过合作共融内外资源,优化服务,推动氢能业务稳步前行。

“在公司氢能战略的规划中,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持并增强新质生产力,确保核心竞争力与技术的领先地位,追求高质量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姜从斌表示,“在市场拓展上,发挥电解水与生物质气化和固废熔融制氢等多技术路线集团优势,在氢能装备和氢能工程领域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综合价值。”

姜从斌表示,氢能板块的快速推进,不仅推动了公司的业务结构优化,更是公司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实践,将持续推动航天工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