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空旅行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自2021年以来,全球已有109人通过商业方式进入太空。近期,SpaceX获得FAA批准,允许每年进行最多25次星舰发射任务,星舰设计每次最大可载100人,这一消息预示着美国太空旅游或将迎来飞速发展。然而,我国却尚未有普通游客进入太空,国内太空旅游距离普通大众究竟还有多远?
11月21至22日,作为国内载人航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在广东深圳召开。本次大会首次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齐聚了800余名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展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据悉,首批参与的商业航天公司有穿越者、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6家,蓝箭航天参与了载人航天政策法律分论坛的《载人航天工程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星际荣耀在国际合作、商业航天与科普教育、文化传播分论坛做了《国内商业航天对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探索实践》报告。
作为中国首家商业载人航天企业,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共有7篇论文入选了7个专业分论坛,报告了其关于亚轨道太空旅游的各项技术成果,包含载人航天总体与共性技术分论坛《可重复使用亚轨道载人飞船逃逸系统总体设计》,航天技术、空间材料与应用新技术分论坛《亚轨道飞行载人飞船环控生保系统方案设计》,航天器、运载器设计与试验验证技术分论坛《亚轨道载人飞船大尺寸舷窗结构设计与优化》,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与质量标准化分论坛《商业航天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究》,人员空间驻留及月球探测保障与人因工程技术分论坛《完全自动驾驶中乘客负性情绪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不同经验人群的比较》,国际合作、商业航天与科普教育、文化传播分论坛《中国商业载人航天的发展现状、挑战和未来机遇》,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商业航天企业。民营企业与众多业内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学习,携手推动商业载人航天的发展。
中国太空旅游提上日程!
2021年,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先后将非职业航天员送入太空,拉开了太空旅游商业化序幕。同年,国家航天局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出,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在此期间,国内商业火箭、卫星公司蓬勃发展,同时也诞生了国内首家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载人飞船研制和太空旅游运营,推动商业航天迈向3.0时代。
为进一步加速商业航天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其中,“商业航天”首次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此外,北京、广东、内蒙古、山东、海南、湖南等多个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推出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2023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第六条“未来空间”第19项商业航天中明确提出“加快开展载人亚轨道旅行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2024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通知,明确指出要“拓展太空经济新业态,发展太空旅游”。2024年10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的通知,提出要超前布局太空旅游。今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太空旅游已经正式被纳入国家载人航天的发展日程。
自2015年开始,中国商业航天已分别经历了以卫星商业化、火箭商业化为代表的商业航天1.0和2.0时代,即将迎来载人航天商业化的3.0时代。随着商业航天3.0时代的开启,我国商业航天将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载人飞船是商业航天中大势所趋的“国产替代”标志性项目,是继卫星、火箭后又一个太空经济的新引擎、新业态,引领商业航天新赛道。太空旅游作为商业航天赛道里唯一to C的产业方向,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市场化的增量空间,是实现太空经济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万亿级的市场增量空间,将为地方经济与产业聚集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引爆一个奔涌而来的太空经济时代。为讲好融资故事,借助太空旅游这一火热趋势,多家商业火箭、卫星企业相继宣布打造载人飞船,推出太空旅游业务。但众所周知,载人航天具有很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国内航天领域分工明确,火箭、卫星与载人飞船亦存在相应的技术壁垒。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故事好讲,但并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在2024年珠海论坛之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表示,将载人商业飞行、空间物体载入的许可管理纳入研究范畴,优化行业准入。同时他也强调推进中国商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贯彻“支持鼓励、规范有序”的基本原则。这进一步表明国家航天局对太空旅游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突破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国内航天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大会,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首次面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既是鼓励商业航天企业与业内专家交流技术成果,也是体现各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实力。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也提到:“载人航天技术应该说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具引领性的领域。举办学术大会是要促进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学者们交流,促进载人航天和国家各个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各个行业的交流和合作。”
聚焦主业扎实做技术!
不可否认,相较于美国,我国在商业航天及太空旅游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特别是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和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中国实际国情,很难有一家公司能像马斯克的SpaceX一样,卫星(Starlink)、火箭(猎鹰九号)、飞船(龙飞船)什么都做,且都做到了极致,各家商业航天企业只有基于自己的团队班底和基因,把各自主营业务做好、专注聚焦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做到极致,合作共赢,才有可能追赶国际先进,这才是商业航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任何脱离实际的做噱头、炒概念都是空谈。
同时,对于刚刚发芽的太空旅游新行业要有足够的敬畏心,不能为了融资宣传过于儿戏。相比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有着完全不同的关键技术和独特的技术板块,比如逃逸系统、环控生保系统、人因工程及无动力再入返回等等。载人航天还是系统组成最复杂、协调面最广的工程,技术上既要有飞船的研制,也要有跟人相关的一系列上天前后的训练和保障,还要有工程的顶层设计和把关,民营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成功率,又要完成快速创新突破,更需要一支专业的载人飞船技术研制队伍,足够的体系内经验支撑。但不像卫星、火箭型号众多,国家载人飞船只有两个型号,技术人才更为稀缺,民营企业能够聚齐载人航天各系统所需的关键人才已是极具挑战的第一步。若是非载人航天基因的团队班底转做载人飞船,则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探索。
目前中国商业火箭公司近20余家,竞争十分激烈,谁能在3~4年内率先突破液体火箭可回收,才有可能拿到通往下一个阶段的入场券。据悉,国内某头部火箭公司也曾想过涉足飞船,但迫于飞船技术难度、多线作战及火箭竞争形势,必须专注聚焦,于是放弃了飞船业务。因此,有一些火箭公司在没有载人飞船团队的情况下抛出飞船概念,是认真搞飞船还是做噱头,不言自明。
学术大会上,雷诗情表示,穿越者站在国家30年100%成功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基础上,组建了国内唯一具备商业载人航天全方位、全流程研制、开发和运营能力的综合性团队,就是载人航天的班底,专注做可重复使用商业载人飞船的研发和制造,融的钱都是用来造飞船的。据了解,目前穿越者聚焦亚轨道载人飞船的研制,并计划在2028年实现国内亚轨道载人首飞。
中国太空旅游真的来了,未来可期!
虽然SpaceX、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等公司暂时处在领跑阶段,且技术成熟度和品牌影响力更高。但穿越者雷诗情在学术大会分论坛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发展太空旅游正当其时,且依然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
首先,亚太地区是太空旅游市场增长最为迅猛的,中国将占据整个亚太市场最大的份额。同时,据《中国探险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的中国探险旅游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超过万亿的探险旅游产业中,太空旅游作为稀缺性的高附加值产品,大概具备千亿级的市场空间。
其次,中国干任何一件事,最后都能把价格打下来。随着硬件技术的成熟,商业载人航天的关键在于运营服务。未来,如何提供优质的运营服务是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国而言,打造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太空飞行之旅,对国际游客有强有力的吸引,对于东方国家的客户也有亲切的文化归属感。科技与人文是硬币的两面,科技只有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初心,才真正富有温度。商业载人航天不可能仅靠工程技术取胜,它需要精确的工程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洞察力来推动创新和规模。同时,确保构建的创新不是功能上的自嗨型创新——他们是有效的、直观的、高效的,因为是通过关注人类的需求和行为根据用户的独特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产品可以随着需求的发展而适应,使它们与当下体验相关,并为未来提供灵活性。我一直觉得载人航天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穿越者创始人雷诗情表示。
据最新消息,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内载人航天领域院士、专家的评审,计划12月正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25年完成零高度飞行试验,2028年完成载人飞行,开启普通人进入太空的新纪元。
中国太空旅游,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