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镇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实践
东极岛地处中国海洋东端,东临两兄弟屿,南至黄大洋,接洋鞍渔场,西至岱巨洋,北至嵊山渔场。东极岛距离沈家门渔港约为45.5千米,由28个岛和108块礁组成,其中有四个岛屿有居民居住,分别是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岛和黄兴岛。近年来,东极镇锚定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目标,以基础设施、经济产业、人文环境为三大抓手,统筹推进海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深化“民生保障、渔旅融合、文化赋能”发展路径,着力打造“蓝色东极”新名片。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东极镇实现了城镇功能优化、产业效益提升与人文魅力彰显,为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奋力书写海岛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夯实发展根基,优化民生保障
完善水陆交通体系,畅通海岛发展动脉。以交通互联支撑城镇发展,推进青浜客运场站提升工程,完成庙子湖客运码头提升项目并投入使用,通过优化朱家尖至东极航线服务,加密船运班次,庙子湖客运码头年通过能力客运量可达68万人次。推进“观光游览车道——步行道”二级岛内交通体系项目,通过合理规划路线、布局交通设施,打造快慢有序的岛内交通网络;持续优化市政设施,保障海岛民生,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东福山、青浜、黄兴供水提升改造项目并全面投运,有效解决了东极镇三座离岛制水量有限、水压不稳、存在水质安全隐患等问题,极大缓解了岛内居民的用水焦虑;优化人居环境,焕新海岛风貌,投资300余万元,对庙子湖岛西侧庙坑区域52幢民宿民房进行外立面综合提升改造,通过优化建筑色彩、房顶装饰、夜景亮化等措施,过去残垣断壁、墙面斑驳的老旧房屋纷纷披上了“新装”。投资70余万元,完成东福山岛惠民亮化工程,岛上的主干道、重点区域新装了200多盏惠民路灯,有效解决了居民夜间出行难、经营难等问题,为群众生产生活、旅游产业发展增光添彩。
二、深化产业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构建海洋经济高地。积极推动现代渔业发展,探索高端养殖新模式,建设集“海洋牧场+智能网箱+养殖工场”等多种养殖类型于一体的远海养殖渔场,规划养殖总面积107公顷,目前实际养殖面积已达55.795公顷,水产养殖总收入约6000万元,实现了渔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为在岛居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积极拓展休闲渔业与海洋牧场、海上钓场开发融合联动,发挥海岛优势,推出海洋牧场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科普教育等项目。目前共有在营运休闲渔船43艘,其功能集旅游、渔业等多种属性,可为游客提供海钓、观光、赶海等服务;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通过“影视产业赋能海岛共富”多元融合实践,积极探索文化艺术兴海岛路径,促进本地影视产业从无到发展。随着《后会无期》、《东极岛》等多部影片的拍摄取景,东极镇抓住海上影视基地建设风口,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持续赋能海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体验,进一步促进海岛经济活力。
三、厚植文化底蕴,焕发人文魅力
挖掘非遗文化,擦亮地域特色IP。东极镇凭借海岛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以财伯公文化和渔文化为IP核心,开发各类文创衍生品,持续丰富市级非遗文化财伯公“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的传说内涵;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凝聚海岛精神内核,通过举办舟山东海渔嫂文化节、东极渔民画艺术节、“爱在东极,情满中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广海岛风情,提升海岛文旅影响力;依托影视发展,传承历史文化记忆,随着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拍摄、上映和宣传,“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已成为东极岛的重要历史文化名片,东极镇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为主题,进一步收集整理事件相关国内外史料、遗迹,并于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进行展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将被更多的人看见与铭记。
东极镇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为统领,通过基础设施提档、经济产业升级、人文环境优化,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岛发展新路径。未来,东极镇将持续深化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持续推动城镇品质与居民幸福感双提升,奋力打造海岛型现代化美丽城镇标杆,让“蓝色东极”在东海之滨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