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 飞
在巴蜀大地的层峦叠嶂间,藏着一座名为秀山的小城。这是一个僻壤边陲之地,却因一位“执笔逆行者”的坚守,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版图上的一颗明珠。他,便是彭洪顺——一位以墨香为剑、以丹心为盾,在文化荒漠中劈出清泉的书法家与传道者。
寒门赤子:从“家徒四壁”到“笔下生辉”
1976年,彭洪顺生于贫寒之家,命运的齿轮起初并未眷顾他。高中梦碎、大学路断,他却将“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化作墨池中的星火。中师三年,他常通宵临帖,伏案如僧;17岁站上偏远村小讲台,以少年之躯扛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学生成绩直线飙升的奇迹,深夜鸡鸣中的孤灯长卷,让“彭洪顺精神”成了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注脚。
破壁者之路:从“一纸破格”到“万人星光”
18岁破格执教师范,24岁执掌文化馆,36岁领衔文联……他的每一步都写满“破格”,却从未“出格”。为举办全国性书法大赛,他甘愿贷款筹资;为打造“中国书法之乡”,他亲力亲为收稿布展,尝尽“欲哭无泪”的辛酸。从自掏腰包办展,到辅助14件作品全部入重庆书法届展且7件获奖的奇迹;从无一位重庆书协会员,更无一位国家级书协会员,到缔造“秀山书法现象”,他用人生最美好的光阴,让一座边陲小城蜕变为文化高地。
笔墨丹心:以一人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他的成就,远不止于个人荣耀。 创作之峰:32次叩开国家级书法展大门,斩获中国国际科技成果博览会书画大赛金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奖等至高荣誉;育人之志:从零起步,带出86位重庆书协会员、26位中国书协会员,培育100余名中国书协会员遍布全国;文化之责:策划全国书法大展、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推动书法“六进”工程,让墨香浸润市井街巷。
尤令人钦佩的是,他矢志不渝地担当着“领航者”的角色,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重量级展览:诸如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新作展、“书绘初心”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以及“回望东坡”全国书法名家书写《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精品展等数十个活动,以展览为号角,传扬时代强音。在筹备这些展览的过程中,他需克服筹集资金之困厄、协调人事关系之复杂、编纂印制作品集之劳神,以及装裱布展之繁琐,唯有亲身经历者,方能深切体会其间的不易与挑战。
彭洪顺的故事,是一部“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他证明了:文化传承从不囿于庙堂之高,而在每一双执笔的手、每一颗不甘沉寂的心。当世人感叹传统式微时,他选择以行动作答——用笔墨为犁,在浮躁时代深耕精神的沃土;用师者之心,将文化火种播向更远的山河。
若问“文化担当”何以具象?请看彭洪顺:
他是寒门子弟的破局者,是书法清流的开凿人,更是中华文脉的守夜灯。
后记:此文成稿时,彭洪顺正筹备“书法培育百千万人计划”。他说:“书法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千万人的灯火可亲。”或许,这正是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始于一人坚守,终成星火燎原。
(贾飞:1985年7月生,渠县人,现居成都,中国原生态青春文学开创者。一级作家,“天府青城”计划专家,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航大学驻校作家,江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长篇小说《中国式青春》《除了青春,一无所有》《蓉城之恋》,短篇小说集《远灯》,散文集《野有蔓草》,古体诗集《屏山古韵》,哲学《易经密码》等20余部。荣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第30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21年度优秀版权输出奖”等10余次。两次参评入围“鲁迅文学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