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要素。乾崑智驾创新性地推行软件与硬件解耦模式,打破传统的软硬件强绑定商业模式,为车企在硬件选择和软件适配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开辟了行业发展的全新路径。
二、乾崑智驾软硬解耦架构剖析
(一)软件核心驱动智驾
乾崑智驾依托自研的智能驾驶软件发挥关键作用,该软件集成先进算法、高精度地图技术以及智能决策体系。它具备强大的感知与分析能力,能够对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识别道路状况、交通标识及周边车辆行人等信息,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驾驶决策,保障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安全、稳定地行驶。
(二)车企自主硬件体系搭建
车企依据自身战略规划和技术实力,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硬件体系,涵盖传感器、域控制器等关键电子电器架构平台。在传感器层面,车企可根据车型定位和成本预算,灵活选用不同供应商的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例如,在经济型车型上可配置满足基础驾驶辅助功能的摄像头组合,而高端智能车型则采用高性能激光雷达,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域控制器方面,车企既可以自主研发,也能与专业供应商合作,确保硬件平台稳定且性能卓越。
三、软硬解耦优势
(一)车企自主性显著提升
1.技术路线自主抉择:车企摆脱了对整套硬件方案的依赖,能够依据自身技术积累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硬件技术路线。在传感器选型上,可根据不同车型需求,灵活搭配不同性能的传感器,在满足智驾功能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2.成本把控更加灵活:通过自主采购硬件,车企能够依据市场价格波动和自身预算灵活调整硬件配置,在保障智驾功能实现的基础上,降低硬件采购成本,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时,成本优势更为突出。
(二)合作灵活性大幅增强
3.多元供应商合作:车企能够与多家硬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硬件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获取不同供应商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4.车型适配高效便捷:软硬解耦模式使乾崑智驾软件能快速适配车企的各类车型平台,无论是轿车、 SUV ,还是商用车、乘用车,都能通过软件定制与车企硬件无缝对接,大幅缩短新车型研发周期。
(三)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5.硬件创新加速:车企对硬件的自主选择激励硬件供应商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感器、域控制器等硬件技术的创新发展,如新型传感器和高性能域控制器不断涌现,提升了智能驾驶硬件的整体性能。
6.软件技术迭代升级:专注于智驾软件研发优化,通过与不同车企合作收集大量实际驾驶数据,加速软件算法迭代,提高智能驾驶软件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四、软硬解耦与全栈模式对比
(一)全栈模式概述
全栈模式下,提供从底层硬件如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 、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到中层操作系统、算法,再到上层应用的一整套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车企只需在整体方案基础上进行适配和集成,无需过多参与底层技术研发,能快速实现智能驾驶功能上车。
(二)软硬解耦模式特点
在软硬解耦模式中,聚焦于智能驾驶软件的研发与优化,将硬件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交予车企。车企自主搭建传感器、域控制器等硬件架构平台,然后与智驾软件进行整合。这种模式下,不深度干预车企硬件层面的决策,仅提供软件技术支持和接口标准,确保软件与不同硬件平台的兼容性。
(三)对比分析
7.自主性方面:全栈模式下车企自主性较低,对技术依赖度高,在硬件选型、技术升级方向上受方案限制;软硬解耦模式赋予车企充分自主性,可根据自身战略和技术储备选择硬件,灵活调整技术路线。
8.成本控制:全栈模式由于采用整体方案,车企前期研发投入低,但长期看硬件更换、升级成本受制于人;软硬解耦模式中,车企可自主采购硬件,通过市场比价和规模效应有效控制成本,尤其适合追求成本优势的车企。
9.合作灵活性:全栈模式合作紧密但灵活性差,车企更换合作方或调整方案难度大;软硬解耦模式下,车企可与多家供应商合作,软件也能适配不同车企硬件,合作灵活性高,利于车企多元化发展。
10.技术迭代速度:全栈模式下统一升级优化,技术迭代方向主导性强;软硬解耦模式中,车企和可并行优化硬件和软件,通过合作反馈加速整体技术迭代,但需协调好软硬件兼容性问题。
五、结论
乾崑智驾软件与车企的软硬解耦模式,突破传统强绑定商业模式,赋予车企更多自主性和灵活性,有力推动汽车智能驾驶产业生态繁荣。与全栈模式相比,软硬解耦模式在自主性、成本控制和合作灵活性上优势明显,能满足不同车企的多样化需求,加速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