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家乡山水的真情表达 ——谈王晓廉的《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三个特色

来源:财讯网 2022-07-25 13:21:00
A+ A-

王少连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对晓廉的文学创作和工作业绩做过访谈,并有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今天大家对他的散文集《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进行研讨,我也说说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悟。

我觉得衡量、评论一个作家,要靠作品来说话,而不是去凭空臆想,无限生华。故此,我在拿到这本书后就反复翻看,细读琢磨,深切体会出三个字:情,变,真。

情:就是情系故乡

晓廉在这本散文集的自序开篇写道:“我出生在黑龙江这片土地,因而对他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浓浓的恋乡情结,让他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很多文章、特别散文的内容都是以家乡的人事景物为主要内容,以一个身在异乡游子的真挚情感去美化家乡,歌颂家乡,宣传家乡。他的《大美兴凯湖》、《碧梦千回兴凯湖》、《美哉兴凯湖》、《水阔天高》散文集,还有《海阔天空》歌词集都是用他对家乡的爱,用他对家乡的情写出来的。

这部《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散文集,就是晓廉怀着这种情怀写出来的。据我所知,他在北京这么多年。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依然对家乡魂牵梦萦,无时不刻不思念生养他的故土家园。他多次写过鸡西兴凯湖的风光之后,又将眼界放到黑龙江地域风光上。正如他在本书的序言所表述的那样: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收录40多年所写的黑龙江境内的55篇游记散文。表达了我对黑龙江的情感的眷恋。我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憧憬有一天能够走完这条流经两国的大河,并写出一部新时代的游记。今天,他把这本散文集捧到家乡文友的面前,用纵情歌颂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情怀,又为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做出一份真情的奉献,对我们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创新发展旅游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变:就是求变出新

为写好这部游记散文给读者展现黑龙江整个立体全景式的风光。晓廉说,在写前做了充分准备,在工作之余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还经过精心策划安排,才和几位摄影师开始实地考察采访的旅程。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观察体验,对经历的事件、采访的人物、观赏到的景物,都要进行拍摄。同时,用语言现场录音,把看到山水形态,景观色彩,听到声响,嗅觉味道,触摸感觉,记录下来,以便路途休息时及时进行整理形成文章。除了如此重视游记散文的真实性,晓廉还特别注重把握运用散文的灵活性,防止受到非虚构纪实性的限制,把这么多篇文字写成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东西。他在行文前,根据散文取材广泛,结构灵活,收放自如,没有一定之规的理论为宗旨,以自己的角度视点,按着旅程的时间、空间中所见所闻所感,运笔灵活多变,结构创新出风采各异的散文结构。我在阅读品味他的这部文集之后,初步归结为有:由实寻虚式结构、时间顺序纵贯式结构、红线串珠式结构、空间转换式结构、点面配合式结构、动静交错式结构、余音绕梁式结构、聚焦式结构、蒙太奇式结构。由于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去行文,晓廉才把握了旅程中的看、听、写的采风关键环节,写出豪情满腹笔下生花的这部散文集来。例如,《乌尔其汉与大雁河》一文,就是按照旅程开始中午、下午、傍晚、次日清晨的时间顺序来组构这篇游记的。《陈巴尔虎草原的牧人》的散文中,他以走访牧人为一条红线。在文中串联着路遇被采访的开着轿车的牧马女子、骑着摩托车放羊的蒙古族汉子、步行放牧的姑娘和放羊的汉族男人的景象。通过见牧人,见丰美的草原,见牛羊马群,给读者展现出陈巴尔虎草原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生活富裕幸福的画卷。《揭开面纱的额尔古纳河》,则是按空间转换式结构,把采访旅游中的所经过的地点按顺序组成文章。在散文集的第五部分写俄罗斯的9篇散文中。晓廉则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把整部分结合起来,在时间上,从2018年9月17日下午到26日,贯穿整个旅游采风的行程,在地点上从伯力开始,经历不同地方后,在俄罗斯另一个城市德卡斯特里停止的不同转换。为了读者不产生疲劳感,晓廉用简练之笔写出掠影、一瞥、剪影体裁的散文,让人在跟着晓廉匆忙的脚步中,轻松快乐地感受到黑龙江下游的异国风情。《华夏东极日出》中,晓廉在行文中改为聚焦式结构。它以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的地方抚远为地点,把采访目标集中在华夏东极观日出的颜色上。从晨起3点开始看到日出隐约的樱红色光晕,再到越来越红,层次感十分鲜明。后来旭日东升,越来越亮,越来越耀眼,一切景物被红色光辉照亮,在文章结尾处道出东极日出的深刻意义。《龙的故乡》中,晓廉又改用另外一种写法,将影视蒙太奇结构用到文章结构中。《龙的故乡》是他十多年前陪山东两位作家雪和曼去嘉荫采风,遇到伊春文联的小许共同旅游的回忆。这次,再到嘉荫重游多是用影视蒙太奇反打镜头,再现当年现场,通过雪和曼,还有两人和另一人许的对话场面,加上晓廉的叙述,构成了这种结构的游记散文。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分析列举了。

真:就是语言纯真

大家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是以语言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才情和技巧。散文被誉为美文,就是因为有雍容华贵的美,也有朴素淡雅的美,朴素淡雅更是极致的美。朴素的美不是没有文采,而是华而不俗,朴而不拙。韩乃寅曾评价过晓廉的散文,说是文字优美凝练,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注重语言的色彩。为这部散文集作序的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门瑞瑜评价说,晓廉的语言这般朴素实,自然流畅,有行云流水之妙。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读了这本书,我也有同感,十分赞同两位著名作家对晓廉的评价。因为,他在散文集中纪实性的记录了他旅程中看到的人事、景物,听到的各种声音,记下的风俗典史,用纯真、凝练、朴实的语言,写出这幅立体式的黑龙江的长卷。在文中无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它都保持语言的朴素性。书中的所有文章中都是用白描的语言进行叙述到处旅行的经过。无论是描绘风光山水、小镇村庄、采访人物等,都是让人有一种自然实的美感,例如在《北极村。找到北》一文中,北极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地方。原以为晓廉会用重彩细描语言,将广场呈现给读者,可他却是这样写的:临江竖立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神州北极”四个鲜红大字,十分壮观。许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我们自然也不例外。令人惊奇、惊讶的是背后的大江从脚下流过。水势浩大,奔流不息。江对岸是连绵不断的青山,万年江水冲刷的悬崖峭壁,十分壮观自然。这段文字没有一句浓墨重彩的语言,却勾描出大山大江壮美的景观,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让人如临现场的感觉,也勾起想来此一游的向往。在写人的文章《白银纳》中,他先写鄂伦春民族乡的变化,接着将笔墨集中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先后采访了刺绣传人孟晓华、树皮工艺品制作人孟彩虹、民歌山歌传承人关金芳。在文中叙述的场景、传承的制品描述,更多是和被访人的对话,都是具有朴实纯真的语言。这里如果用细描,再加上想象润色,那就不是鄂伦春的白银纳了。

这部散文集中,晓廉在行文中在使用材料上不仅注重写实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适当引用历史的背景材料,让散文起伏变化,更让我敬佩的是,在朴素实的叙述表现手法时,适时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不同手法,多彩美姿实景,引思升华主旨。在文集的第五部分的《那乃人之乡》中引用背景材料,对赫哲名称的来历进行解释,让人在阅读中的思绪从现实飞到300多年前的康熙二年,对现在俄罗斯境内那乃人的认知,感叹中别有一番滋味,由于思绪的变化,文章由静也变为波澜起伏。

晓廉还在《天下奇观八十里湾》《雅克萨大战遗址古域岛》和《哈布斯盖图的风景》《右岸,一个达翰尔村庄》等散文,采用抒情或议论手法进行结尾。虽然文字简练,但升华主旨点明了题意,也让人深思漫想,如何去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经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晓廉这部《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散文集的浅显体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