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圆满落幕
3月18日,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同安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联合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北航天汇孵化器、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圆满落幕。
论坛聚焦医工交叉创新难题,借助“医工谷”平台,携手厦门千亿规模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共同探索医工交叉发展新路径、医疗科技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新模式,为厦门市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02“大咖”齐聚,共话“医学+工学+资本”创新创业
会议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院办主任、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分别做了主旨报告。组织委员会主席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出席此次会议。同时,来自北京、厦门、上海等地高校院所、重点医院及科研机构的的20多位医工交叉领域知名专家齐聚厦门科学城,共同围绕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围绕“医学+工学+资本”话题展开圆桌讨论,为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创业出言献策。
03“十大”发布 共建医工交叉创新新篇章
本届论坛,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中关村智友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3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报告得到了王豫老师、樊瑜波院长、王田苗教授、姜雪主任及专家们的支持,并由王田苗代表论坛和组委会,现场发布了该报告,并从医工交叉行业背景、健康与医疗器械发展态势及我国目前医工交叉资源等方向,对新时期医工交叉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解读。
04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医工交叉走向深水区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发表了题为《力-材料-细胞组织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的主旨报告。作为会议主席及知名院校专家,樊瑜波院长首先强调了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并详细就如何从力、细胞/组织、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拓展到材料结构、功能设计与力学性能、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提出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和评测技术创新思路,以及力学生物学研究指导康复技术和康复辅具创新的方法,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经历与成果。
同样是在主旨报告环节,会议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院办主任、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以《临床医院创新转化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北医三院在医工结合与跨学科合作方面的经验。姜雪主任表示,“新时期全人类都在面临巨大的健康挑战,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医疗健康市场显现巨大空间,而医疗机构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集合地,医院创新转化面临巨大的战略机遇期。医院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自身在临床领域的巨大优势,探究新的科技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作为厦门专科医院专家代表,会议主席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则聚焦新材料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应用,以《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心血管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享了自己的创新经验。王焱院长表示,“引领自主研发是惠及百姓健康民生的基础,现在是器械研发的春天,很多创新最初都是从临床去思考得来的,以新型材料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等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为例,借助相关技术研发的结构心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未来会比人做手术还要精准。因此,专科医院应当思考如何发挥自己在临床领域的巨大经验优势。”
而作为厦门院校科技创新领域的杰出代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方宁则结合厦门大学在智能仪器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历史经验,就《分子医学仪器设备》发表主旨报告。方宁教授表示,“通过此次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的深入交流,深感振奋人心且任重道远。”结合自己在分子医学与光学成像领域的创新经验,方宁教授深入分享了化学传统与理工结合的创新方式与方法。
当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对我们整个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研发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瑞君博士主持的圆桌环节中,来自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刚、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王乐韵、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北京纳通科技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董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围绕“破局”,共同探讨医工交叉成果到底该如何转化,痛点与难点都是什么,如何解决等等。
刘刚院长表示:“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视野,比如说我自己更多心思和关注点还是在科学前沿或者是实验室,很难走后面产业化这一块,我们在交流或者沟通上可能也会存在一些看的角度不同,这样的话也会错失一些机会。”
在谈及孵化器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时,李军总表示:“产业资源在医工里面是对医院,在其他硬科技的企业里面我们是对市场,如何去打出你的市场,打出你的应用,应用场景在什么地方,我们孵化器可能更多的责任在这一块,帮助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谈到如何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能够有创新力的项目时,王乐韵表示;“首先我认为创新分两类,一类是理论创新,这种可能是突破人类认知,第二类是具有产业价值,能够服务人类健康。这两个部分密不可分。如果能够把临床上的需求和临床上的样本应用到现代科学研究里面,可能会对成果转化和理论转化有很大的帮助。”
王豫老师则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认为“深度医工交叉的团队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知名的医学专家都很忙,都有很多社会身份,没有太多时间投入到一个项目的研发中去。但如果没有临床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是做不出真正创新的医疗器械的。我们很幸运早年就参与医工交叉的手术机器人研发,这么多年积累了医工交叉的经验,也很庆幸遇到了能深度参与研发的临床专家。这支持我们一步一步从方案的论证到样机搭建,从产品检测,标本实验,到注册临床试验,到今天快要拿证,五年时间,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
谈及站在大企业的角度怎么参与到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董骧总表示:“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是不是能补充产品线;其次非常注重人和团队在整个产品化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的技术本身的价值。”
张瑞君博士表示:“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一个创业的项目真正走向市场,首先创业团队在理念上的突破,做还是不做,是做个生意还是做事业,该怎么做的问题;其次,对于初次创业者需要孵化的过程,如帮助创业者进行进行战略规划、股权设计,以及产品路线的讨论等;同时创新创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认可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方式给创业企业提供资金,这样创业的种子从发芽到慢慢长大,通过不断发展和融资,成为独角兽,并为市场提供产品,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面对行业新势力创业项目的精彩宣讲,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现场进行了点评。王田苗教授表示,“这些行业新势力项目聚焦前沿科技创新,质量非常高,非常适合厦门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这次在年轻创业者身上看到了阳光与自信,看到了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看出,我国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基础正在逐渐增强,医工创新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