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1+3+5+N”高中教育协调提质帮扶活动。时间虽短,但颇为难忘。回望这几天的点点滴滴,我却不愿称它为“帮扶”,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心灵层面的“双向奔赴”。
3月下旬,原本还在紧张繁忙地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却中途接到通知,学校要组织骨干教师赴江西赣州上犹中学进行教育帮扶,我连忙做好交接,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即投入帮扶准备工作。虽然之前参加过多次类似的活动,但是这次内心多少还是有点忐忑,甚至焦虑:我深知学校“1+3+5+N”高中教育协调提质帮扶活动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开个分享会、搞场讲座的事。倘若我无法拿出最优质、最适合当地的帮扶指导方案,这次帮扶交流机会的价值也会打折扣。虽然我手头有相关的讲稿资料,但为了力求拿出最有针对性、最完美的版本,我如新手教师备课一般重新筛选、组织材料,静心思考,用心设计,打磨各个细节,最重要的是把华师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有机融入各个环节,希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切实的帮助。
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大家虽有疲惫,但经短暂歇息,便立刻投入了工作。前一天晚上,原本讲稿早已写好,但为了明天更好的发挥,不少老师依然在挑灯夜战、字斟句酌。
第二天清晨,伴随着濛濛细雨,我们乘车匆匆赶往上犹中学。一进校门,赣州市、上犹县、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得知 “国家督学”,“全国名校长”华师一附中周鹏程校长要跟师生做主旨报告,学校管理层也是早早在大会议室等待。其他周边县市校长和骨干教师闻讯也纷纷赶来,生怕错过这场学术和思想的盛宴。原本以为主持人介绍后会议便如常规流程般进行,但在会议正式开始前,上犹县委常委,副县长段奕先致欢迎辞,在发言的最后,他号召全体上犹领导和老师起立,对着华师一附中周鹏程校长一行齐声道一声:“老师好”。从教几十年,我们听过了无数学生的无数遍“老师好”,而这一次却是前所未有,可见上犹革命老区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对尊师重教的身体力行,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上犹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和理念的渴望和期待。
随后,华师一附中周鹏程校长作主题报告,精彩纷呈,金句连连。周校长表示,华师一附中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附中,对革命老区上犹中学的托管帮扶,是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帮扶县域中学提质振兴,也是华师一附中作为一所名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华师一附中将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品牌优势,调动一起可以调动的力量,带动一大批县域高中提质振兴。华师一附中将在学校文化打造、学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和构建教育生态等方面进行帮助上犹中学规划立项,为上犹中学教育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校长的报告立意深刻、高瞻远瞩,为当地学校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对实际问题剖析入木三分,对学校重点对策有的放矢。在报告过程中,提出的措施精准具体,同时娓娓道来,振奋人心。报告厅里多次掌声雷动,不少老师表示,通过学习报告,如同见到了心中的华一学府,通过周校长的指点,眼中仿佛也浮现了未来的“上犹强校”,虽道阻且长,但已然信心满怀,跃跃欲试。
随后,各学科分组进行学科研讨活动。我从英语学科新课标学习研究、新高考顶层设计、新旧教材对比分析、新高考研究分析以及华师一附中新高考应对策略等方面,跟全体英语教师做了交流分享。整个过程充实而高效,讨论有热度,研究有深度。老师边聆听边做笔记,同时积极互动、热情颇高。分享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中途没有任何中断。在提问互动环节,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却高于教学行为本身的观念升华,不少问题也是我平时较少考虑、甚至容易忽略的重要议题。临近分别,大家感觉到干货满满、收益颇丰却依依不舍。不少老师纷纷走上讲台,“老师,可以加您微信吗?”。是啊,只要思想的互动还在延续着,分享结束又何妨,看到这群热情上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年轻人,我们仿佛看到一所老区学校的勃勃生机和新生力量。
最有挑战的是下午优秀学生专场辅导。这里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中学生,他们平时在老师的教导下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听说华师一附中老师来了,他们绝不会错过这个学习机会。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笔记本、作业、试卷,带着他们深藏心中的各种困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一一跟我们交流,虽素未蒙面,但孩子们的表现大胆而自信,仿佛就是我自己班上的学生。他们时而皱起眉头,追问几个“为什么”,时而茅塞顿开,欣喜若狂,“哦,原来是这样!”。整个下午,我的大脑飞速运转,使出浑身解数,耐心解答着他们的各种困惑。原计划三点到五点两个小时的专场答疑,持续到将近六点多钟仍未结束。我们怕学生错过晚餐,才让他们赶快赶往食堂。学生意犹未尽,离开时不断回望。几个男生有点含羞地说:“老师,你们下次还来么?我有问题可以问你吗?”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仿佛想起当年的自己。30年前,我也曾跟他们一样,来自湖北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县城高中,对自己未来和外面的世界有无限的遐想,若不是得益于老师们无私帮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我们现在可能是另外一种境遇。
从日程上看,这一期“帮扶”已经画上句号,但我与上犹教育部门领导、教师、学生的“双向奔赴”却依旧在持续着。我们似乎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了些许经验与参考,但同时也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学到了许多。感谢上犹中学的老师们、孩子们,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淳朴善良和求知若渴治愈了我的焦虑。(郭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