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与社会现象指向全球经济动荡、传统理财收益下降、社会养老焦虑加剧,值得人们重视与警惕。
6月初,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警告称,全球经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几乎同时,全美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的掌门杰米·戴蒙警告投资者:要为经济“飓风”做好准备。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这8800亿元为近年来的最低数值。行业人士提示:未来几年,无论规模还是收益率,银行理财难有较大突破和特色。
国内媒体近期也纷纷发布“年轻人哄抢养老理财产品”相关文章。“30岁硕士存够100万辞职到云南养老” “上海80后丁克夫妇存了300万后决定提前退休”等词条被送上热搜。据媒体报道,泰康旗下的养老保险产品最年轻的客户仅有21岁。
金融数据背后,是每个个体命运的沉浮。在洪流中,想要保障个人收益,从容、体面老去,需要具备哪些风险意识?要探索人生更广阔的可能性,应如何制定框架与目标?又该如何科学配置资产以保障目标落地?
6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MBA项目举办的“教授公开课”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发表题为《你会有钱幸福生活X+20年吗?》的演讲,分享了他的研究、思考、实践成果。
01
中国养老现状
据阎志鹏观察,中国存在“未富先老”现象,中国于2002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00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7%;2021年,该比例超过了14%;2023年,该比例约为15%,愈发逼近国际对于超级老龄社会(比例超过20%)的定义。
中国社会或面临较大的养老金缺口。权威数据在2020年预计,在未来5-10年,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大概有8-10万亿的缺口。
我国目前养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主要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二支柱是由企事业单位发起,由商业机构运作的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则为居民个人自愿购买的、由商业机构提供的个人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尚未成熟,覆盖人群相对有限。
具体到个体,从长期投资来看,个人养老也将面临四大风险——长寿风险(即不清楚自己能活多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能会比想象中更长寿)、资产波动风险(不知道未来资产价格如何变动以及何时变动)、老龄通胀风险(不知道针对老年人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未来价格)与总成本风险(不清楚未来和投资相关的各种费用和税收究竟是多少)。
其中,资产波动风险值得重点关注,在临近退休时尤为关键。养老与财务观念应尽早培养,同时有意识地延长工作年限。
02
建立自己的财富配置框架
在阎志鹏看来,如果说,人们的最终目标是在退休时实现财富自由,那么在未来漫长的几十年中,同时存在许多中长期目标要达成,包括赡养父母、买车买房、供养孩子教育等。这些中长期目标将铸造起财富堡垒。而想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将股票、债权、基金,以及应对债务,购置保险全面纳入框架,建立自己的财富配置框架。
对应心理学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三大类需求(基本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阎志鹏基于现有研究,建议——对于一般人而言,人生有三重目标:保障性目标、中长期目标、梦想目标,并给出了对应投资方法建议。
阎志鹏建议,针对实现保障性目标,可以选择储蓄、货币基金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预期应参照无风险利率,或最低风险等级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货币基金收益。一般财务规划师会建议配置3-6个月保证基本生活的应急基金。有些人则需要准备更长时间的应急基金,具体时间和金额视个人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同时,还需要配置医疗、财产、人寿、失业等保险。对于保障性保险支出,不宜有任何收益预期。
针对中长期目标,比如要高概率实现养老、购房、供养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则需要善用股票、债券、商品等金融市场工具。收益预期应参照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的长期收益率。因为此类资本市场的长期收益率确信度较高。
针对梦想目标,需要投资无形资产,动用高风险+杠杆。然而,需要有的心理准备是,有本金大幅甚至全部损失的风险,而且梦想目标可能不会实现。
长期投资收益来自三块——资产配置、择时、选券。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戴维斯文森曾经针对美国个人投资者提出建议,建议长期投资遵从三个准则,即以股票为主、坚持多元化、对税负敏感。其中,多元化包括多个维度,一是投资资产要多元化,覆盖股票、债券、商品、房地产、黄金等;二是区域多元化,包括本国股市、美国股市、欧洲股市等;三是币种多元化,包括人民币资产、美元资产、欧元资产等;四是时间节点多元化。每种资产类别至少占5-10%,但不能超过25-30%。
据阎志鹏分享,行为金融学家伯纳吉教授(Shlomo Benartzi)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纯指导如何购买股票、债券、基金,为人们提供包括如何处理储蓄、债务和保险等在内的整体财务指导,其价值是巨大的,这种全方位的建议每年提供的价值相当于个人养老账户财富的7%。
03
配适中国人的投资方案参考
针对中国人的投资,阎志鹏建议可以投资包括中国股票、美国股票(QDII)、其它国家股票(QDII)、房地产、黄金、中国长期国债以及中国中期国债/政金债等大类资产。具体比例需因人而异。
阎志鹏建议,一种中长期投资策略是:保持风险资产配置不变,每离预期期限近一年,卖出一些风险资产,购买低风险资产。
同时,要注重资产再平衡。即采取行动让当前的资产配置比例和设定的目标配置一致。一般来说,需要每年至少做一次再平衡,每个季度做一次更佳。
耶鲁捐赠基金采用的便是此类再平衡策略。在一些年度中,再平衡为他们带来的收益甚至超过几千万美元。个人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认知与行动力。
04
财富自由与人生终极目标的关系
在公开课的最后,阎志鹏分享了他从近期读的一本书(中文译名《死后归零》)中得到的,关于财富自由与人生终极目标的关系的启示。
阎志鹏认为,很多人都误以为,长期投资的目的在于财富最大化,但是忽略了,财富最大化背后指向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升积极生活体验。
《死后归零》作者认为,当人类死亡,离开世界,不会带走任何外物,可以考虑将财富用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要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钱、有时间、身体健康。相对于财富积累期的年轻时,与身体状况走下坡路的老年期,中年可以让三个条件相对均衡。
投资体验,将会收获“回忆”。而回忆也是有分红的。这种回忆可以与子女重温,进行分享与共情,其带来的价值,远远比单纯积累物质财富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