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慈利烟草积极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打造新队伍,助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勤耕耘,做生产上的“推动者”
晨光熠熠生辉,洒在膏腴的泥土上,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鸣声,村民们正驾驶着耕地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忙着翻耕和平整土地,田野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明年新加的300亩土地已经到位,这个月就会把地耕出来。”张家溶村党支部书记李伊圣看着眼前大片正在翻耕的土地道。坐落于三官寺土家族乡的张家溶村今年首次尝试烤烟种植,目前有300亩连片烟田,从今年四月份正式开启烤烟移栽以来,大田管理工作推进有序,烟叶长势良好。
看到烟农丰收在望,慈利烟草趁热打铁,积极与村委会谋划2024年烤烟种植工作。为更好更快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村委会加快推进了土地流转步伐,提前做好“化零为整”工作,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再拓展三百亩烟地,为来年的烤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家溶村对产业发展的提前铺路只是全县烤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山地烟叶容易爆发根茎性病害,又易受到其他作物侵染,土地轮换频繁,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破解土地困境,确保全县烟叶生产稳定,落实好烟叶生产任务,慈利烟草今年在岩泊渡、杨柳铺、龙潭河等乡镇对“烤烟下田”进行了成功探索。在此基础上,慈利县烟办、各种烟乡镇与慈利烟草积极谋划部署来年生产,截至目前,已规划万亩稻田,届时将作为烟地进行轮作。
常守望,做烟田里的“服务者”
在江垭镇坼岩坪村,600亩连片烟田上空,无人机正在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施药,烟叶借着风力的鼓动上下吹拂,使得农药均匀地撒施在每一片叶片上。
“无人机飞七八亩烟田,十几分钟农药就能打完,我们以前自己搞,要做一上午。”烟农吴新华感叹道。
坼岩坪村烟农户均30亩,按照传统的人工打药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完成,加上山区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请工难、用工成本高成为烟农的一大难题。为此,慈利烟草专门组织了无人机前往有条件的田间进行施药,将绿色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有效降低了烟农的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投入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无人机用药的精准性喷洒更加均匀,大幅提升了烟田的防治效果,得到了烟农的一致好评。
今年,慈利烟草在江垭、杨柳铺、苗市、龙潭河等乡镇分别开展了无人机植保服务,服务面积2000余亩,进一步推动全县烤烟产业提效、节本、增收。
善指导,做技术上的“推广者”
自烟叶烘烤季以来,各站点狠抓责任落实,网格技术员纷纷利用晚间农闲时间,入村入户组织烟农开展烘烤培训,使烟农正确把握三段式烘烤工艺目标,以提升烟叶烘烤质量,提高烤后烟经济效益,帮助烟农增收。
“我种了十几年烤烟,今年是培训搞得最多的一年,也是我真正学到技术的一年。”烟农老罗是坼岩坪村出了名的“黑烟师傅”,由于没有烤烟技术,每年辛苦栽种的烤烟有多半要浪费在烤房里,他也因此怕被人嘲笑,放不下面子向他人请教。网格技术员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量身定做了“教学套餐”,手把手带着他烤烟,边烤边学,一房烟出炕后,不但老罗学会了烤烟,烤房群的其他烟农也被带动纷纷开始了主动学习,烘烤质量比往年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以来。慈利烟草自上而下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把技术生产培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以“金叶夜校”为依托,开展技术培训共计百余场,为网格技术员与烟农打造了共同进步的平台。
长巡视,做夜幕下的“监测者”
“8月11日共巡房5处73座,烤中烤后烟质量各有特色。”这是慈利烟草技术服务人员在全县烟叶微信群里发送的一段话,其中还配了不少烤房巡视的照片。
连日来,慈利烟草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不定时对各烤房进行夜巡,通过观察烤中烤后烟情况、烘烤曲线设置情况、烘烤设施设备损坏情况等,总结经验问题,并将在汇总分析各站点夜巡情况的基础上,定期形成通报,并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通报后仍然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月度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配以严肃问责,确保了生产技术落地,为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低海拔烟区烘烤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烟叶收购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接下来,各基层收购站点将扎实做好专业化分级、入户预检和收购准备工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烟叶“颗粒归仓”蓄势储能,坚决打好2023年烟叶收购攻坚战。(申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