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骄阳,气温不断攀升,步入位于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公司,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以“吉林一号”高分03星为蓝本,开展卫星批量化生产,推动我国商用卫星进一步走向“大众消费”。
“从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至今已有50多年,但老百姓日常能用到的卫星相关产品,主要还只有地图导航、天气预报,其核心原因就在于价格因素。这个行业想发展,造价必须降下来,这也是我们着力在做的一件事。”长光卫星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对记者说。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成立6年多来,以“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分辨”为目标,通过不懈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以其自主研发的高分03星为例,该型号卫星在达到分辨率1m、幅宽17km的指标下,重量由原来的420kg降到40kg,卫星造价随之下降。同时,卫星瘦身减重后,一只火箭可携带的卫星数量相应增加,从而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提高了发射效率——去年9月,该公司在海上成功以“一箭九星”方式,一次性发射9颗高分03星,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
“成本降下来后,就可以发射更多的卫星,组成星座,加速获取更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并使卫星图片的价格迅速下降。”贾宏光介绍,迄今为止,长光卫星已通过12次发射,将33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吉林一号”卫星快速增至29颗,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对全球任意地点的天重访能力达到9~11次,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指标全国领先,而卫星图片的价格则降低到了初期的1/10左右。
长期以来,“卫星不能批量生产”,是导致卫星及其服务价格昂贵的另一重要原因。据了解,以往,我国造一颗卫星最快需要3年时间,但眼下,这一历史也正在被长光卫星改写——基于公司技术水平的成熟度和稳定性,长光卫星启动了批量化生产线建设,现已具备年产50颗卫星的能力,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100颗卫星。
随着长光卫星进入批量生产,“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开始跨入高速组网时代,今年内可形成66颗卫星组网,“十四五”期间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届时“吉林一号”将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天上的卫星多了,图像的实时性与质量自然会更好,同时,卫星图片的价格便宜了,后续应用就跟上来了。” 贾宏光告诉记者,如今,围绕卫星制造,上游有300多家企业为长光卫星供货,下游也有超过300家企业使用该公司的卫星图像进行后续分析,产业链发展非常迅速。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使长光卫星逐步发展成为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全产业链运行的商业公司。今年4月,新经济智库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天津市科技局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长光卫星以估值19亿美元成为东北唯一、吉林省首个“独角兽企业”,这也让该公司员工深受鼓舞。
“接下来,我们将再接再厉,制造出更多功能强大、造价低廉的卫星,并依托卫星星座获取的海量遥感数据,继续加大相关产品开发力度,构建遥感服务大众的数字化产业集群,为各界用户及社会大众提供更快速、更优质、价格更亲民的遥感信息服务。”贾宏光说。(记者 彭冰 柳姗姗 实习生 王涛)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