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一哭二闹三嚎叫,娃不适应新环境,家长如何优雅解决?_孩子_外因_沟通

来源:搜狐号 2021-12-16 22:42:04
A+ A-

👧👦🧒

前两天,童学馆的妈妈社群里,一个妈妈发来求助:

自家娃刚刚转到新的幼儿园,本以为孩子适应得挺好的,但是这两天娃时不时流露出一两句“不想上学”、“不喜欢现在的班级”、“想念以前的老师/同学”... ...甚至还说过“幼儿园真可怕”之类的话。

为什么原本活泼开朗,特别喜欢上幼儿园的娃,突然变得胆怯、敏感,还有点焦虑?

这可能是“不适应新环境”惹的祸。

我们能做点啥,来帮助孩子从容应对呢?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仔细聊聊!

1

让孩子敏感的外因有很多

别只纠结于娃自身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大多是“从自身找原因”的教育。所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去孩子身上找“内因”——孩子太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不懂控制情绪、不够独立,等等。

其实仔细想想,让孩子“不适应”的外因也有很多,除了孩子自身的情感、行为和认知能力,社会因素也很重要[1]。

1、学习节奏的变化,是个不小的挑战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后,许多孩子的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调整。面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剧烈转变,家长都有诸多不适应,更何况孩子们。

或许孩子花了很久才适应每天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匆匆轮转的生活;如今,又要花时间去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安排。这些对孩子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2、我们认为的小变化,对小朋友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

或许以我们成人之后的眼光来看,从幼儿园小班升入大班,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已。

可对孩子来说,升班转校、换老师、换同学、离开熟悉的抚养人及好朋友、不同阶段学习任务和培养侧重点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适应不良。甚至有时候,那些成人意想不到的原因,也能成为打击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理由。

两周前,我女儿突然很忧伤地冒出一句:“上中班好可怕啊!” 听完后我整个人都紧绷了,以为她在幼儿园遭受了什么创伤。几天后我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和女儿沟通,才知道原因是最近班里蚊子太多,连续被蚊子叮包的她,将“锅”甩给了“上中班”这件事……

同样地,上小学的孩子,可能因为英语课换了新老师而失落;或者因为升班后的新同桌没有和他一样热爱奥特曼而不想去学校(这是真事,不是编的)。

所以,如果孩子对学校或其他环境适应不良,不必一味苛责孩子,也不必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懊恼

更重要的是,停止“内耗”,抱着对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通过对可能引发孩子“敏感”、“不适应”的外因进行探讨,尽己所能地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初级实操:

面对突然变“敏感”的娃,我们能做什么?

即便是性格再开朗大条的娃,也可能会有他/她特别在意和不适应的方面,要想应对孩子在新环境、新变化下因不适应而突然变“敏感”,我们需要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工作

1、预估风险,提前“脱敏”

这一点需要我们熟悉孩子的个性偏好,清楚可能触发孩子“敏感”的变化因素。

还需要对孩子即将进入的新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预估可能让孩子不适应的风险点。通过提前沟通来让孩子先行“脱敏”。

比如,孩子升班后无法和原来的好朋友继续同班,而孩子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很珍视这段友谊。那我们就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和好朋友分开后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孩子一起想想解决方法。

2、保留与“熟悉环境”的连接

孩子对新环境、新变化的不适应,往往带着对“熟悉环境”、“旧圈子”的依恋。我们可以适当帮孩子保留与“熟悉环境”的连接,让孩子在遭遇挫折、不适应时,能有缓冲的空间。

我们鼓励容易羞怯的婴幼儿,带着最爱的毛绒玩具或其他安抚物一起出门。那么对待大一点的孩子,在他们进入新环境时,也可以让他们带上与旧环境有关的小物件。

比如从前和好朋友一起制作的手工徽章、参与班级活动的照片、记录熟悉环境中生活一篇日记等。

3、探索孩子最“不适应”的变化

如果没能提前做好准备,孩子已经出现不适应的表现,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找到最让孩子不适应的因素,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如果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意愿较强,家长会很容易了解到关键因素;但如果孩子没能准确及时的表达,家长就需要采取一点迂回战术。

比如 选择孩子情绪放松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注意态度不要急躁,也不要目的性太强,以免让孩子觉得被盘问;

可以 通过手工、画画、读书、角色扮演等亲子活动,探索最让孩子不适应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藏在孩子选择的书籍、画出的画面或角色扮演时自编的情节中。

我女儿曾在自编故事里加入了“外星人被地球小朋友排挤”的场景,后来我和她沟通,发现她那段时间和几个好朋友相处不太愉快,她将这种孤独感代入了故事人物。

4、找到最易改变的“适应点”,逐步突破

在新环境或人际关系中,往往有多个令孩子适应不良的因素。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特质,找到最容易改变的一个,先行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突破,从而带给孩子信心。

朋友的儿子三年级转学后,对新校园的一切都很不适应。朋友建议儿子先了解座位附近同学的兴趣爱好,找到共同点——都很爱读《哈利波特》,借分享书籍和同学打成一片。再通过同学加深对老师们的了解,逐步找到归属感。

记得及时和孩子一起复盘过程。通过对困难、关键节点、解决方法的回顾,可以让孩子从先前焦虑、不适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也许,原先觉得“天塌下来”的事情,此时再看,也没那么难。

5、不一味要求“坚强”,不强求快速适应

在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的过程中,父母对待孩子“不适应”的态度很重要。哪怕再希望孩子能融入新环境,也要避免一味要求孩子“坚强”,更别要求孩子快速、完全适应。

这种态度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接受自己的“不适应”,自己的敏感、焦虑是“不对”的。这种情绪,对孩子来说是额外增压。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包容和支持意义重大。要容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排解情绪——哭一哭、写写日记、或者发点小脾气,只要无伤大雅,尽量别太苛责。

保留孩子对家长倾诉的欲望,是相当重要的。

6、正确建立目标,合理衡量

对于孩子逐步适应的目标,也要建立合理预期。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安静,也没必要期待孩子“适应”新环境后变得分外活泼,只要孩子不再焦虑,能舒服地融入就好。

除此之外,也要合理衡量孩子的“适应成果”。想提醒大家一个细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抱怨各种不适应、抵触进入新环境的表现越来越少,别急着认为孩子已经顺利融入了。这也可能是孩子因父母的态度而不想再表达,或发现这种表达无法带给自己实质性帮助,才作罢的。

想知道孩子有没有真的适应,关键还要看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不是越来越从容、快乐。

3

升级储备:想让娃从容应对变化,

有必要培养这3个核心能力

除了用前述方法帮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想培养孩子未来自主应对变化的能力,让孩子不再因不适应而变“敏感”,还需要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沟通步骤[2]。其中观察和感受,即是识别自我情绪。

生活中,很多成人都无法准确识别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更无法将这种能力传递给孩子。然而,对负面情绪的识别和精准表达,是孩子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基础。

如果孩子回到家闷闷不乐,家长追问下却说不出原因,可以试试用“打比方”的形式引导孩子描述感受。比如:“到了xx地方,心里感觉像要爆炸吗?还是觉得很孤单,好像没有任何人能看到你?”

2、抓取核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孩子的描述,准确识别情绪,接着就要分析引起情绪的核心问题——比如各种“变化”。

我们可以举出自己曾有类似情绪的场景,和孩子一起做“案例分析”,再回到孩子的情绪中理清原因。如果孩子表达能力尚不足,家长可以试着列举出一些可能引发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让孩子做选择,随后继续深入沟通。

3、自我掌控力

走完“识别情绪-抓取引发负面情绪的原因-找到应对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建立适应变化的信心。

类似成就事件的正面反馈不断积累,孩子逐渐就有了较强的自我掌控感。当他们再次面对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就可以更快速地找到解决路径。

愿我们都能陪伴孩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笃定从容地做好自己。

- END -

策划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3岁男孩的妈妈。

编辑丨羚羊,沉迷科学带娃,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丨

[1] McIntyre LL, Blacher J, Baker BL.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adapta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6 May;50(Pt 5):349-361.

[2]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上海:华夏出版社,20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