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西红柿博士”的新战场

来源:科技日报 2022-01-19 15:00:10
A+ A-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在公务活动之外,孙亚东更愿意待在大棚里,观察西红柿,研究西红柿。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大杨村,乡亲们很少叫他“孙镇长”,更愿意叫一声“孙博士”。

孙亚东是鲁东大学农学院的一名博士、副教授。他研究西红柿种植16年,收获了“西红柿博士”美誉。2019年8月,这位“西红柿博士”与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店子镇结缘,成为后者的科技副镇长。

图为孙亚东在西红柿大棚里观察长势。刘兆瑞供图

1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拜访他时,他还在大棚里忙活。此时,大棚外,土地冰封,深冬隆隆;大棚内,绿叶葱翠,温暖如春。孙亚东说,店子镇是我的新战场。

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栽培的西红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很多人不知道,国内西红柿70%的品种产自国外,而店子镇万亩西红柿品种几乎全部进口。这戳中了科研人孙亚东的痛处。他对记者说:“这里是中国的优质西红柿之乡,西红柿年产值超10亿元,而一粒小小的种子,竟然无法实现自研,是时候让我们科研人挺身而出了。”

记者了解到,到店子镇之前,孙亚东一直在实验室里研究西红柿育种课题。如今,身份转变扩展了他的视野,让其有更多精力聚焦田间地头。

大杨村是博兴县西红柿的主要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规模效应突出。这里的村民自1996年便开展大棚西红柿种植,一年一个台阶,至今,该村拥有数十个单体面积超过10亩的大棚。

大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良向科技日报记者坦陈:“我们这里的西红柿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要突破自我唯有依靠科技创新。”

实际上,早在去年初,博兴县富民专业合作社就选定了大杨村一块200余亩的土地,计划进行高品质西红柿和蔬菜的培育种植。可苦于没有技术支撑,上述计划一度搁浅。

“孙博士的到来简直就是及时雨。”这句话是杨明良的肺腑之言。博兴富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6个种植大棚。其中两个大棚是与孙亚东进行合作,一个进行西红柿品种培育,一个进行菜椒品种培育。

这样,孙亚东在店子镇有了自己实验大棚。

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很明显。孙亚东向记者介绍:“第一个大棚里选育了近30个西红柿品种,第二个大棚里选育了10余个菜椒品种,就目前的长势来说,都达到了预期的实验。”

接下来,大杨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就可以优先选用孙亚东培育的西红柿品种进行种植。

孙亚东来到店子镇之后还发现一个问题:由于种植面积巨大,每到收获季节,西红柿秸秆堆积,形成资源浪费。他决定从绿色种植、秸秆再利用的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目前,孙亚东的秸秆回收再利用的实验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实地测验,预计到今年8月份投产落地。届时,店子镇万余亩西红柿秸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积累之后,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西红柿博士”激活了自己的存量资源。一次,他在调研博兴县博美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时,偶然发现他们的一项物理保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会非常有效。

孙亚东感到惊喜:“这家公司生产厨具时采用的技术具有保鲜和杀菌的效果,我就想到,既然有杀菌的效果,这种技术可否用到农业生产领域?”

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这一技术迅速从工业生产领域转换到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应用到西红柿及其他农作物种植领域。

科研人变换身份进入庄稼地,不仅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更激活了科研人的存量技术,有了用武之地,更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了途径。

孙亚东说:“时间长了,实践多了,我还有很多想法,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