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存续时间相对二氧化碳较短,但其全球变暖潜能约为二氧化碳的28倍。世界气象组织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0年大气中的甲烷浓度相较于工业化前的水平增长了260%,并且该监测记录值还在不断升高。甲烷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浓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局地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更会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及其管控的效果。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区,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前实现碳达峰,推动建设近零排放示范区”的目标。关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对推动全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海南岛甲烷浓度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变化
海南岛全年甲烷浓度月均值的最高值为1900×10-9mol/mol,最低值为1721×10-9mol/mol。甲烷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在每年2-4月浓度较大,而在8-11月浓度较低。甲烷浓度与气候要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每年1-4月随着气温增加,甲烷浓度也随之增加;而与降雨存在负相关关系,在9-11月随着海南岛降雨量的增加,甲烷浓度随之降低。
海南岛多地甲烷浓度大于1800×10-9mol/mol,甲烷浓度的高值集中在海南岛沿海地区,而在其中部则为甲烷浓度低值聚集区。甲烷浓度的空间格局也会受到水分季节变动差异的影响,湿季甲烷浓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与全年甲烷浓度的分布相似。干季甲烷浓度最高值为1903×10-9mol/mol,最低值为1707×10-9mol/mol,干季甲烷浓度的高值区多分布在海南岛西线,如文昌、海口、澄迈、临高、东方等市县,甲烷浓度低值区则聚集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如五指山、霸王岭以及尖峰岭一带。
海南岛甲烷浓度与气候、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关联关系
甲烷浓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但各地甲烷浓度对气温和降雨的响应有所差异,总体上来看,海南岛大部分区域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尽相同。海南岛地处热带地区北缘,海拔较高,含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较少的降雨量会导致热带雨林在雨季保持甲烷的净汇,加之热带雨林的高水分含量土壤会限制了甲烷的吸收,使得大气中甲烷浓度相对稳定,并未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总体来看,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对甲烷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呈现出相对聚集的特征。如,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水平对海南岛甲烷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非常明显。
优化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调控海南岛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获得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多重效益。据相关研究针对全国的估计,未来30年削减50%的人为甲烷排放,有望抑制我国0.18摄氏度的升温。因此,践行“双碳目标”需要加强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的统筹考虑、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鉴于此,提出如下控制我国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建议。
一是启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战略研究。目前,我国制定的碳达峰目标主要关注二氧化碳气体,世界各国采取的气候政策也并未遏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持续增加的势头。以海南为代表的我国各地区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从甲烷对气候增温的贡献率来看,加大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战略和减排路线图等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意义重大。
二是完善推动环境监测,夯实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基础。优化推动建立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方法学,依托遥感卫星、地面观测等提升甲烷排放监测能力,把握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建立甲烷排放观测平台,将企业排放数据、行业清单数据、趋势预测数据等整体纳入,为制定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目标提供数据积累。
三是尽快提出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甲烷控排量化目标。农业和能源部门作为最主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在兼顾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同时,要推动天然气开发、矿山开采等行业甲烷排放的效率提升,加强农业沼气的综合利用,强化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农业政策、能源政策的协调配合。在重点地区,特别是以稻田种植、畜牧养殖、化石燃料开采为主要行业类型的地区,试点推动形成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体系,实现对“双碳”目标与政策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邓祥征,余瑞,李裕瑞,许尔琪,董金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南大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