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落实科学普及工作成为社会焦点。在专业性的书籍与科普节目之外,越来越多“教”与“乐”并存的科普类综艺也应运而生。它们聚焦不同科学主题与元素,将趣味性与知识性巧妙融合,带领观众一同探索科学的快乐奥义。
近日在浙江卫视收官的奇趣实验节目《嗨放派》第二季,就通过以人为核心的选题与实验设计,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内容与呈现形式,以及启发观众辩证思考和科学探索精神的节目理念,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现了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搭建起让大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的坚实桥梁。
以人为核心,将科学植根现实生活
《嗨放派》每一期的主题和实验选题都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从大众的生活点滴中进行取材,将一些人们所不了解、甚至相对冷门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硬”知识的“软”着陆。比如第一期节目“很高兴认识我”聚焦大众最熟悉的五官和五感,通过“拼脸”、闻手心、听声音辨水温等趣味实验,发掘人类潜藏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
第四期“生活中的意想不到之力”更是把目光投向了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的日用品,卫生纸、皮搋子、脸盆、垃圾袋等,这一件件看似轻便小巧的物品,竟然能够释放出足以承担人体重量的强大之力。《嗨放派》中这些看似异想天开,实则贴近生活、透过通俗易懂的实验设计,带领观众认知了环绕在我们身边的奇妙科学。
此外,人们平常不敢伸手触摸的龙虾,实际会“迷失”在人们的爱抚当中,以各种怪异的姿势陷入睡眠状态。当人类的打嗝声足够像牛叫时,就能够把牛召唤过来......《嗨放派》中这一系列脱胎于生活的科学命题,也引领观众进一步发现和挖掘日常生活的乐趣,保留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好奇心。
作为一档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科普类节目,《嗨放派》以人民的行为日常为原点,将科学植入生活的土壤中,通过奇趣又富有共鸣感的科学实验,向大众传递丰富多元的科学知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守正与创新,在快乐体验中探索科学
作为一项基础性、全民性的工作,科普对于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
科学普及工作更需要在内容质量和输出方法上进行把控,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无论选择怎样的媒介和平台,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科普最终是要将科学知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受众,故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嗨放派》在每个实验验证结束后,都会对实验原理进行专业细致地讲解,例如剖析大气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科学界仍在热议的平行宇宙等,让观众从中全面了解不同科学知识的原貌,传递科学严谨的精神与态度。
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也可以同步而行。随着科普节目数量的增多,人们所获取的科学知识也在逐渐累积,科普在内容和传达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新的突破和转变。在内容上,《嗨放派》所挑选的很多课题填补了观众未知的科学领域空缺,打开了人们探索科学新世界的大门。在传达方式上,《嗨放派》以实践先行,通过嘉宾化身“老鼠”体验低视角,用VR一体机体验第三人称观察自己等新奇有趣的实验方法,激发大众对科学的想象力和探知欲,引导人们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使人们在新鲜有趣的实验中获取精确、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结论。
实践出真知,彰显科学精神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迭代,科普也需要从 “知识搬运”向“价值引领”转变。如今科普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触达,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大众对于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追求。
《嗨放派》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以各种夸张的假想,和严谨有趣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主检验的科学实验,鼓励大众通过实践去获得真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渴求。譬如干冰能够吸引蚊子,纸张相互交叉的两本书很难被分开,朝使用手方向“大象转”可以增强掰手腕的力量,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说法不仅在节目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也推动着观众在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与思考,彰显出对大众在科学兴趣、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等层面的培育与塑造。
《嗨放派》年轻化的审美趣味,以及各种“无厘头”的奇趣实验,引起了不少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关注。节目有助于唤醒他们身上的“科学基因”,并鼓励他们化兴趣为行动,积极投身科学领域,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增添助力,而这可能是这档节目面向未来的最大价值。
张建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