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都存在睡眠问题。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为提高大家对健康睡眠的认识,望里科技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教授针对睡眠健康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望里:张斌老师您好,睡眠问题因其高发和普遍性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您从临床专家的角度,有发现目前有哪些趋势或者分布特征吗?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有睡眠问题?
张老师:首先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各类人群中都是年龄越大失眠越多,老年人因为生理躯体的原因,包括比如神经退化、情绪问题,睡眠问题增多等问题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生物学因素。
当然青少年的失眠比例也不低,青少年的失眠比例大约在8%-10%,比成年人、老年人要低一点。青少年一般睡眠相对本质是好的,但也有学习压力、昼夜节律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青少年也会有一定的失眠发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失眠的问题。
另外,职场人群我认为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个人群,失眠的发生率也很高。整体来讲失眠在各类人群中都是一个比较高发的现象,这里提到的标准还是符合诊断标准的,如果只是说一些失眠症状,那人群就会更多了。
望里:失眠问题这么高发,大家都很关心如何解决。您能和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在临床领域关注睡眠问题的哪些方面、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手段来治疗和改善吗?
张老师:我们对失眠这一问题的了解,这几年还是在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中。目前大家都比较明确一点是,失眠是一个多病因的问题,失眠有它自己独立发生发展的轨迹和机制。那么第一,目前业界比较关注失眠的亚型的分析,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去确定失眠问题的亚型、以及对亚型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解了失眠问题的亚型,就能够知道哪些患者适合药物治疗,哪些患者适合非药物治疗,以及哪些适合物理治疗,进行一定的区分,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尽管每个失眠患者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我们会发现他们失眠的进程是很相似的,他们大多的行为模式、认知思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最近几年,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失眠特别是长期慢性失眠,实际上有很多认知因素在里面,甚至占据一个很主要的比重。所以这几年,关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倡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临床上关注的治疗手段,还是要有强有力的循证依据,能够来进行验证的。
望里:那么像您提到的认知行为治疗,您觉得是因为什么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呢?
张老师:我觉得CBT的发展分为了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最初的时候,国内刚刚接触到CBTI的概念,至少有个三五年间大家也是有所怀疑,为什么CBTI会比药物更有效?那么可能就将其定位为一个辅助治疗的手段并没有足够重视。但三五年之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不是说说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辅助方式,它是一个很核心的治疗。在这几年,CBTI是每一个治疗失眠的人口头上必须要提的一件事情。但仍然还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路要走。CBTI的培训也在逐步增多,大部分医生也知道CBTI的几大模块内容,但距离真正去掌握并应用的话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觉得也已经很不错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领域接受培训、积极学习、研究、发表文章等,都说明CBTI的逐步发展。
在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另一个趋势就是数字化。因为我们在临床能够看到,失眠患者在不断增多,而且这么多的患者中,慢性长期的失眠患者比例很高,所以如果我们对CBTI不进行数字化,即便临床的医生都学会了,治疗所有的失眠患者也是不切实际的。在整个卫生体系中,医疗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医生治疗的方式,也有自助式治疗的方式,将专业的治疗方式数字化之后,可以将其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大众健康体系中来进一步执行,扩大受益人群。
那么第三步,就是有循证依据的数字化治疗拿到监管机构的牌照。而且大部分医生也已经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这些模块,能够在临床当中自如应用。我经常说,不要求每个医生用全套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但是对它足够理解,可以把其中的一些小技术,针对自己的患者,随时随地、简便性的拿出来应用,那就是用活了。我们希望将来能够达到临床实践的一个情况。
目前来说,这几年实际上虽然我认为CBTI的发展还在第二阶段,但发展是十分迅猛的。
望里:从大众来讲,对于CBTI可能了解更为有限。可能会有些疑问,比如说看起来这些和睡眠的科普内容好像都差不多?
张老师:其实是这样的,睡眠卫生科普内容更多的是讲解一些原理和道理,比如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科普内容中我们只是告诉大家一个理论或方法,是单向的、没有互动和反馈的,对所有的人去讲解同类的内容。
在CBTI中,我们会进一步深入的阐释更深层次的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整个过程需要患者的参与,比如睡眠日记,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包括监督、答疑、反馈等,提高患者的执行度,帮助支撑患者来做完对他有益的事情。不仅教给他工具和原理,更重要的是真正帮他去纠正,循序渐进,挑出来他最重要的需要改善的睡眠卫生问题。比如要纠正不好的睡眠习惯,那我们怎么样确定这周是改正哪几个?是1个、2个还是3个?那这就是相对专业化的问题了。可能就像练瑜伽一样,只看视频也能练习,但是有交互的学习方式肯定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专业的CBTI核心不仅仅是内容,更重要的是整个的交互循环的过程。
望里: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心态是说,失眠了那就开一些药物,先把短期的问题解决就好了,不一定愿意去接受一些新的或者比较长期的干预?
张老师:急性失眠患者是这样的,但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慢性失眠。慢性失眠患者其实是比较担心的是失眠这么久,这个药吃一吃可能效果没有那么好,再换一个药物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做的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包括十四五课题里面,就是关注急性失眠慢性化,急性失眠慢性化的比例实际是非常高的。我们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到门诊来看病的急性失眠患者,如果不干预,2/3的患者会慢性化,转为长期慢性失眠。如果只是短暂的偶发的失眠确实不用太担心,但如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决定就医,但到了医院还是抱着一个比较随意的态度,我吃点药就行,过一段就好了。最终失眠一旦慢性化之后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
另外我们也必须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比较难的。我告诉病人,治疗不仅仅是医生或家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他们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一定要摆正治疗是自己的事情,只有投入时间、精力才能够做好。即使是数字化的治疗方式,也需要向病人明确指出,这是一个相对较为艰难的过程,但相较于长期失眠所带来的影响,这个过程是值得的。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向病人清晰地传达这些信息。
望里:另外一个您刚才提到的数字化,在全行业包括医疗领域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具体到睡眠问题,您觉得数字化会带来哪些变化呢?以及很多人会有疑问——使用手机软件就能够治疗失眠问题?针对这些疑问您有哪些看法呢?
张老师:数字化的治疗,是最适合对药物作用有局限,对以行为为主的这些疾病来进行治疗。失眠的CBTI治疗本来就是在临床指南中的一线推荐,所以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数字化是十分适合的。
对于你提到的大家的疑问或者不确定,我觉得是正常的,因为很多事物的推广都是由易到难的过程。数字化本身确实会缺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灵活度,人际互动会少一些。但我们要综合考虑诊疗的成本、效益跟普及度之间的关系。到医院就诊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时间、路程和精力成本都有很多,金钱成本也不低。
全人群的慢性失眠的比例在10%-15%,这基本上是我们一个公认的一个数字,最近有社会调查称是30%多,可能口径标准不一样,但即使10%也有1.5亿人,假设有1/10的人来看医生,那就是1500万人,医院的医疗资源已经十分紧张了,所以大部分失眠患者并没有就医。那么如何提高就医患者的诊疗效率、降低患者的诊疗成本,如何触达这么多未就诊的患者,那么数字化医疗就是很好的方式,类似放松、CBTI等等,让大家更便捷获取、降低成本。
望里:张老师对于临床和科技的应用理解很深入,您是否有关注ChatGPT的一些发展?和失眠问题您觉得是否有应用的空间?
张老师:是的,我也有关注。这个技术我觉得在临床上还是有应用潜力的,它应该一定程度上会解决我们刚才说的那些比较定式化、比较刻板的问题,可以更加个性化、提高灵活性。
对于AI技术我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围棋方面,AlphaGo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围棋不会被人工智能颠覆的观点,算法迭代的速度真的很快。我觉得像数字化治疗应该是ChatGPT非常合适的一个应用场景。技术方面究竟怎么做,作为临床医生来说,目前还不是太清楚,但我们可以继续跟科技公司或者理工科的教授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开展。
ChatGPT会越来越拟人化,同时我们人自己也发生变化了。从过去几十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每代人可能对于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不同的,也要动态去看。可能每一个阶段的这个人群,他本身对于技术也好,对于人与人的连接也好,可能他自己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这一二百年,人类的社会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将来有一些事情我们就不能用传统的眼光能够去看待。
望里: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回答,最后回归到本次睡眠日的主题,您对于大家是否有一些建议?
张老师:我认为睡眠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保守行为,非常非常的重要。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我们仍需要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且确保睡眠时间与环境相适应,如果熬夜睡够了,但是节律不当,实际上人也是难以耐受的,因为生物钟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如果我们也相应地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那我们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失眠问题,以及面临更多的一些躯体跟精神疾病的问题。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是:“良好睡眠 健康之源”,表述的也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睡眠没有什么窍门,睡眠就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现在失眠的发生率这么高,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背离我们应有的睡眠规律,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可以适当“慢下来”,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
望里:良好睡眠,健康之源,再次感谢张老师专业而细致的分享!
张斌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行政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睡眠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标准与规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睡眠医学技术学组组长,青年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