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讨厌礼拜几?”,我猜一半以上的城市人会选择礼拜一。
对于大部分打工狗来说,周一是梦醒时分,也是一切噩耗的开始。所以当我知道,有人办了个活动,还把它安排在每周一晚上的时候,不免有些吃惊。
在我眼里,周一的晚上就应该在自闭着恢复元气,或者已经开始被工作摧残生不如死。
“周一解放会”的大本营在杭州,当然这里更为人称道的是——互联网2.0之都、电商经济策源地、直播新城以及996福报。
(杭州夜晚办公图)
从合乎平台看,已经有近400人参加过这个不算太大众的活动组织,而且评价率不低。
带着三分好奇、七分不解,我采访了周一解放会的创始人——陈悦。
(活动组织者自称长期关注内向者发展)
也许你可以找一群人聊聊
“可能你人缘不错,却觉得自己总和人群保持着距离”
可能你在人多的时候,总会紧张局促害怕成为焦点
可能你一直是职场里的小透明,升职加薪总是排不到前列
可能你的自我审视和怀疑,不论顺境还是逆流,从未停止过”
(活动页截图)
这是周一解放会活动主页的介绍。我想象着写下这些丧气话的应该是个郁郁不得志的社畜。可陈悦看着并不像,既不像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也不像被工作磨平了棱角,她看着乐观又轻松,更像是E型人。
“我是铁铁的I”她忙着澄清,“不过大家对内向的误解太深了,内向的人只是对外界能量的获取需求没有外向人这么高。但是几乎每个内向的孩子都有过被家长、老师批评,希望他们改改的经历,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
说起周一解放会,最开始就是一个为内向、高敏、社恐人群营造的“乌托邦”。陈悦说,因为他们想法多、但表达少,往往情绪内耗更严重,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也会更高。这个地方,就是希望和她一样的人可以来放松的说说话,讲讲问题,不用担心有人会无视他的情绪、轻视他的想法。
而活动名则来自她当时在看的韩剧《我的解放日志》。剧中的女主角因为没参加公司组织的任何兴趣小组,而被HR约谈,不得已之下和另外两位同样边缘的同事组成了“解放会”。在解放会里不解决问题,只是讲出自己的事。
(活动用圆桌形式,去中心化去边缘化)
“所以其实是我自己想找个人聊聊”陈悦笑着和我说,“很多人以为我办活动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其实不是啊,一开始就为了自救。去年感觉自己的人生像停摆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让人丧气。后来才发现有这样想法的不止我一个。”
没有一个问题是无病呻吟
“2022年6月,第一场活动,提前一天我就开始紧张,默念着自己要做的介绍、说的词,排练着我要分享的故事,预想着突发情况。”
因为害怕打破内向人的气场,陈悦在活动里甚至要求了:活动仅限内向人群、社牛勿入。
没有想到,虽然写着特别欢迎内向的人,但现场效果完全没有冷场。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就把自己的问题描述的细致详实,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出奇的热闹又欢乐。
这和我想象的一个苦大仇深的人,对着深沉又静默的一圈人讲话,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解放会的流程和简单。一般每次10人以内,每个人可以由自己的问题出发做自由表达。大家轮流扮演倾述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人讲,一群人听。
唯一设限的是陈悦为她设计的规则:
倾述者遵循三条准则:一不假装幸福,二不假装不幸,三诚实的面对自己。
倾听者也遵循三条准则:一不打断,二不评判不给武断建议,三尊重和专注
(韩剧《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我好奇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到底都讲了那些问题,又是什么让现代人一直郁郁寡欢。
陈悦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她反而觉得现代人的困局,和现代性并没有太大关系。她所听到的大家面临的困境都是“生而为人”的困境,不论年代、国度,我们久久凝视着深陷其中的问题无外乎职场、人际、感情、家庭……
如果说有什么时代性,那可能是在生产力极大进步,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危机之后,“存在焦虑”却更早更快的浮现了:毫无志趣方向又不用被迫赚钱,常常游离在虚空和焦虑间。
“我并不觉得那些虚空和焦虑就是无病呻吟,我深刻的体会到,烦恼是具体有形的,而每个人仅仅是活着就是极其辛苦的事。”
(《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说出真实可能可耻但是有用
人们来到解放会,有人燕过无痕,有人留下脚印。陈悦说,她喜欢这种一期一会的感觉,每一次的相会,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来过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一紧张就手抖不止的女孩,来过因为疫情被隔离太久而补偿性话痨的狱警;有因为被富婆老板穷追而烦恼怎么保持适当距离的保安小哥,也有相亲后因为对方回应冷淡而自我怀疑的女老师;有三个月开不了单的保险实习员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也有辞掉程序员工作流浪到杭州打零工的诗人。
他们的类型早已超越陈悦此前设定的“内向、高敏”人群,他们性格鲜活、经历迥异,唯一一样的可能是内心突然涌起的孤独,和想找陌生人说说的渴望。
但当别人问她印象最深的人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个男孩:
男孩长的斯斯文文,毕业两年,结束了一段“被分手”的感情来到了杭州,他说还不知道怎么走出来。但聊着聊着,你又发现这不像个失恋的人,他对女孩的感情极其悬浮,他放不下的好像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可以填补他内心黑洞的象征。
随着大家的好奇,他沮丧的说一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从小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世界上有一个按钮,按下去就能毫无痛苦的消失,并且对任何人也不会造成影响,他会毫不犹豫的按下去。
我记得当时的空气,瞬间凝固了。我听过许多对不如意的抱怨,哭天抢地的“找死”,但都没有他的描述这么具像又诗意,让人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对生没什么挂念。
后面聊了什么不记得了,也或许沉默持续了很久。结束后他给我发来几条微信,让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活动而感动。
(走心的活动反馈)
活动里大多是像他这样的“少年”,却看不到那一部分并成为家庭中坚力量的人。陈悦觉得那些最有情绪难题的人,他们是透明的,是失语的,是被忘记也有孤单害怕的人。他们习惯了忘身上加码,甚至会忘记想,离最后一根稻草还差多少。
不搞钱不社交还能搞什么
我查了豆瓣、活动行上的同城活动,目前市场上热门的活动大多集中在三大方向:搞钱、交友、户外,或者再简单一点,户外活动也是为了交友。所以最终指向两大需求:搞钱和社交。无可厚非,这是苦闷的年轻人最好的解药。
但“周一解放会”却非常异类的选择了去社交化的标签,没有自我介绍、不建社群,活动看起来很冷酷,但大家在结束后却不约而同的给出了:温暖 的评价。
(评价页截图)
我好奇是什么让人感到温暖?
当我问她“周一解放会”能给人带来什么的时候。她又给了我一个不在情理之中的答案: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痛苦叠加了孤独很有可能就成了绝望。一次述说对于有些人,或许只是一剂吗啡,它无法拉你出深渊,却可能拽着你不至于滑落谷底。”
如果说在办活动中遇到困难的事,陈悦觉得是这种形式对于中国人实在太陌生了。大家还不习惯去向别人柔软倾述,展示弱点,甚至完整的去表达这一切也让人不可想象。
她常常碰到一脸懵的参与人,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参与意图,更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当你鼓励他说说自己愿意说的事,他往往会开启人生经历总结,并给你一个无比光明的“正确”发言。
“中国人真的是太喜欢解决问题了,不止是解决自己的,而且是解决别人的。”
“所以当一个人讲了她的困惑,听的人不说点什么,就会显得很无能吧。我想改变这种想法,倾述本身就是一种解决,专注倾听更是一种力量。”
“解放会”有人本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团体治疗的影子,一个不太正式的小团体,去中心,去边缘。团队尊重一切的生命形态和选择,团体会生长出它的生命力,在里面的人能获得新的能量。
“我很遗憾,情绪越来越被污名化,似乎只有解决问题才是唯一重要的事,而个体的感受被看作是不成熟。于是不良情绪无法疏解,久而久之会会堵塞、会大病。尤其是对于内向和高敏的人来说,这种风险会更高。”陈悦如是说。
陈悦觉得相比较1对1心理咨询,这样的形式对现在的中国城市人群更适合,她把它成为——轻型心理疗愈。
每个人都可以再喜欢自己一次
在现实里遭遇挫折的人,很容易投身心理学的怀抱。说“心理学”是现代人的宗教也不为过。原生家庭、MBTI、依恋模式,总有理论和标签能让人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小红书心理学检索量近千万)
陈悦承认自己也是个民间心理学家,“公众号关注了一堆,最擅长对号入座”。不过时间久了,她发现这种过于粗暴的分析,能让人爽一时,却很难真正帮助到人。每到有参加活动的朋友往自己身上贴上回避型依恋、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这些标签时,她都会温柔提醒等一等,当你这么说的背后真实想用表达的是什么,命名本身传递了一种态度。
她说,人到一定年纪以后,就无法获取新知,所有看起来的学习吸收,只是在强化固有认知。也就是说,人只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话。
于是在毕业了十几年后她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开始抱着书走进图书馆:学习心理学通识课程、看佛洛依德的原著、通过APP观摩咨询现场、参加社科部的心理咨询师系统考试。感觉到自己又能像一块干海绵一样在吸水的感觉真好。
“看起来我是更能理解别人了,但归根结底,我是更能理解自己了。”
很难用心理学的某个流派来定性她的活动,不过通过学习,也确实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比如,团体的整体氛围是遵循人本主义的,相信每个人原本就有能力是自己生活问题的专家,解决的钥匙原本就在他们手里。
再比如,整个活动的形式运用了叙事疗法的理念,语言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问题外化”,整理自己的思路,来重新观察和解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里,个人的叙述逻辑和用词就体现了一些视角和态度,可以通过协助他改写故事,来发现个人通往深刻与美好的秘密。
说起对于活动的设置和理解,陈悦会显得特别兴奋。她说,尽管别人看起来这40多期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她每一次都会复盘,每两个月就会有一些小的变化或者迭代。比如发现一坐下来就让大家敞开心聊天很难,就加了OH卡游戏,帮助把潜意识显化。
(活动现场图)
主办者的“用心”真的太过隐蔽,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她活动的规模扩张太慢了。既没有做线上,也没有搞会员,线下是投入成本最高的形式。
陈悦说,她也希望能做更大,但相比做大,做长更重要。
我喜欢陈悦说的那句话:
原来真的有可能不是等着美好的事降临,而是靠自己去创造一个,再慢慢把它捏成喜欢的样子。
“我一直是个被动的人,这件事真正让我体验到我也可以主动创造些什么。”可能这也是她解放方式的一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