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穆
导语:古代建筑领域的研究,为现代的建筑提供非常多的启示,现在建筑是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到今天比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我国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华祖先无穷的智慧,学习古代建筑文化,让我们大家了解古代中华祖先的风土人情,是对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认知和传承。
湖南大学建筑和规划学院柳肃教授讲解古代建筑文化
一、中国建筑领域“土木”二字的历史由来
从起源来看,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同样都是中国建筑的发源地。简单说来,北方起源于“土”,南方起源于“木”。北方地理气候寒冷而干燥,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时代,住洞穴是最好的选择,史籍中也记载我们的先民“穴居而野处”(《易·系辞下》)。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今天仍然沿用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延续。与北方相反,南方的地理气候环境是炎热、潮湿,多山多水,居住首先要满足通风凉爽、防潮防雨、防虫蛇等需求。人们最初是在树上搭建窝棚,这就是“巢居”,史籍中亦有原始先民“构木为巢”的记载。后来架在树上的巢居逐渐演变成木柱架空、上为房屋的“干栏式建筑”,南方称其为“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满足了南方地区炎热潮湿气候下的居住需要,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区,那里不仅气候条件不利,地形地貌也带来很多限制。这些地区山多田地少,像贵州、四川、云南、广西,以及湖南西部的湘西,都是这类地形,因此西南地区的这些省份,干栏式民居数量最多,很多山地村落、城镇的民居建筑大多数都是“吊脚楼”。
随着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用砖木结构来解决防潮通风等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北方建筑不一定靠洞穴来保暖,南方建筑不一定非要靠底层架空来防潮,于是建筑也就落到地面上来了。北方的居住方式由最初的“穴居”发展到“半穴居”,再由“半穴居”发展到完全的地面建筑,仿佛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而南方的居住方式则由最初的“巢居”发展到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再由干栏式进而发展到地面建筑,仿佛是从树上落下来的。这个从地里长出来的就是“土”,从树上落下来的就是“木”, “土木”二字就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两个起源。
二、南、北地域民间建筑各自的特点
“土”和“木”作为中国建筑的两个起源,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幅员辽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建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千姿百态的地域风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其他各种地域风格都建立在这两大类风格的基础之上。北方建筑起源于“土”,是一种“土”的风格。所谓“土”的风格就是厚重、敦实,厚厚的墙壁,厚厚的屋顶,小小的门洞、窗洞,屋顶翼角起翘比较平缓,细部装饰也比较粗犷。南方建筑起源于“木”,是一种“木”的风格。所谓“木”的风格就是轻巧、精细,薄薄的墙壁,薄薄的屋顶,开敞通透的门窗,高高翘起的屋顶翼角,细部装饰也极其精致细密。中国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曲线形屋面和起翘的屋角,但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平缓,显得朴实、庄重;而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则又尖又高,显得轻巧华丽,透出一种浪漫气质。同样是庑殿顶、歇山顶,北方和南方的造型风格截然不同。南方建筑这种奇特的造型,从结构逻辑上来说并不太合理,只能用浪漫气质的艺术夸张来予以解释。
参考文献:
[1].柳肃教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柳肃教授.《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柳肃教授.《中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