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世说新语》中聪慧儿童形象初探

2023-03-17 09:45:27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江苏大学文学院 汉师21级 杨至清

【摘 要】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用大量笔墨描写儿童,他们或见解非凡,或能言善辩,或孝敬父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世说新语》对儿童的描写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当时家庭环境熏染的原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儿童形象;原因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儿童形象的书写和塑造大多散于各种典籍之中,这种文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文学。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就有很多篇章写到儿童形象,《卫风·芄兰》中写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郑风·山有扶苏》中“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则刻画了两个小姑娘天真活泼的形态。

到了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更是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儿童的各种形态。笔者读到这些儿童的故事,或掩卷而笑,或深深沉思。本文初步探究这些形象、其格成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形态各异的儿童形象

(一)见解非凡的儿童

《雅量》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善于观察并且积极思考,能够透过“树在道边而多子”的表象看到“苦李”的本质。这对年仅七岁的儿童来说,能有这般独特的见察力,实在是令人敬佩。

《言语》篇记载:“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徐孺子对于别人关于月亮中什么都没有是否更明亮的提问,作出像眼睛没有瞳孔就不会明亮的回答。年仅九岁的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用类比来解释,通俗易懂却富含哲理。这两则故事,都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出他俩与其他人的不同见解。

(二)能言善辩的儿童

《夙惠》篇记载:“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对于魏武帝收义子的事,何晏并没有直接正面拒绝,而是画圈在地,并称其为自己的房子。年仅七岁的他懂得如何婉言拒绝,并且恰到好处,没有让帝王难堪,不失为智慧儿童。

《世说》中像王戎、徐孺子和何晏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身上都体现出聪明机智、能言会道的优点。

(三)孝顺父母的儿童

《笺疏》中写到:“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韩康伯虽然只有几岁,但是知道用熨斗柄的热量传递为喻,以自己上身穿襦而下半身不冷的借口来安慰母亲。他所体现出善解人意、体谅母亲的孝心令人动容。

《德行》中记载:“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陈遗会时刻在心中记得母亲的喜好,每当煮饭时就专门留下锅巴带给母亲吃。孝心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细微的小事中,时刻牵挂着父母。

《世说》中像韩康伯、陈遗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孝顺父母、德行可嘉的优秀品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

二、《世说新语》中儿童形象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思想活跃,学术相对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社会动乱。此时各种学派思想碰撞、交融,社会上存在活跃的思想环境和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其中玄学发展旺盛,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正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开创清谈。参加清谈的名流贤士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并且都巧言善辩、知识渊博。他们聚在一起辩论、抒怀,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当时的儿童受玄学思潮与清谈之风的影响,也逐渐学会思辨,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王戎可以说出路边果多必苦涩的道理,与他日里善于思考密不可分。徐孺子用“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的言论反驳了“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此番争辩与清谈无异,在儿童言语中体现出哲理智慧,正是受到社会上清谈之风的影响。同时,在玄学思潮下,儿童也体现出“挑战礼法,敢想敢为”的特点。何晏在面对魏武帝的要求是没有妥协,而是画地为庐,婉言表达拒绝之意,大胆中又透露着智慧。

(二)家庭教育:私学兴盛,尊重个体价值

除了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的环境同样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官学衰微,私学兴盛,世族本身的家庭教育起到了更大作用。在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有着选举的权利,有助于帮助自家子弟升官发财。在这种制度下,士大夫为了家族荣耀与传承,着重培养儿童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因此《世说》中的智慧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有很多知识储备,并且在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风气下,父母对孩子也十分尊重,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发言,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此时察举制并没有完全消散殆尽,还保留着一些孝廉的观念。儒家学说的地位虽受到冲击,但是道德观念仍存在于人们心中。因此,《世说》中像韩康伯、陈遗这样的孝顺儿童还有很多。

三、《世说》儿童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塑造了见解非凡、能言善辩、孝顺父母等形象的儿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堂方清的《续世新词》、王松郑的《汤玉林》、冯明梦龙的《古今谈书》。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中刻画了不少儿童形象:年仅十七岁的王熙凤就掌管贾府并且治理得井井有条、十五岁的薛宝钗饱读诗书且善解人意、十四岁的林黛玉在芦雪庵联句对诗句......

在《世说》塑造各式儿童形象后,后世的文学中儿童有了姓名,作者用了很多比多笔墨去写儿童的故事,丰富饱满儿童形象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辰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演变述论[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01):66-69+73.

[1]王豫宁,米晓燕.《世说新语》中儿童形象的成因探析[J].汉字文化,2022(06):50-52.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2.06.060.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商业快讯

《世说新语》中聪慧儿童形象初探

2023-03-17 09:45:27   中国焦点日报网

江苏大学文学院 汉师21级 杨至清

【摘 要】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用大量笔墨描写儿童,他们或见解非凡,或能言善辩,或孝敬父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世说新语》对儿童的描写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当时家庭环境熏染的原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儿童形象;原因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儿童形象的书写和塑造大多散于各种典籍之中,这种文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文学。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就有很多篇章写到儿童形象,《卫风·芄兰》中写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郑风·山有扶苏》中“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则刻画了两个小姑娘天真活泼的形态。

到了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更是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儿童的各种形态。笔者读到这些儿童的故事,或掩卷而笑,或深深沉思。本文初步探究这些形象、其格成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形态各异的儿童形象

(一)见解非凡的儿童

《雅量》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善于观察并且积极思考,能够透过“树在道边而多子”的表象看到“苦李”的本质。这对年仅七岁的儿童来说,能有这般独特的见察力,实在是令人敬佩。

《言语》篇记载:“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徐孺子对于别人关于月亮中什么都没有是否更明亮的提问,作出像眼睛没有瞳孔就不会明亮的回答。年仅九岁的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用类比来解释,通俗易懂却富含哲理。这两则故事,都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出他俩与其他人的不同见解。

(二)能言善辩的儿童

《夙惠》篇记载:“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对于魏武帝收义子的事,何晏并没有直接正面拒绝,而是画圈在地,并称其为自己的房子。年仅七岁的他懂得如何婉言拒绝,并且恰到好处,没有让帝王难堪,不失为智慧儿童。

《世说》中像王戎、徐孺子和何晏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身上都体现出聪明机智、能言会道的优点。

(三)孝顺父母的儿童

《笺疏》中写到:“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韩康伯虽然只有几岁,但是知道用熨斗柄的热量传递为喻,以自己上身穿襦而下半身不冷的借口来安慰母亲。他所体现出善解人意、体谅母亲的孝心令人动容。

《德行》中记载:“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陈遗会时刻在心中记得母亲的喜好,每当煮饭时就专门留下锅巴带给母亲吃。孝心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细微的小事中,时刻牵挂着父母。

《世说》中像韩康伯、陈遗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孝顺父母、德行可嘉的优秀品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

二、《世说新语》中儿童形象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思想活跃,学术相对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社会动乱。此时各种学派思想碰撞、交融,社会上存在活跃的思想环境和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其中玄学发展旺盛,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正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开创清谈。参加清谈的名流贤士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并且都巧言善辩、知识渊博。他们聚在一起辩论、抒怀,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当时的儿童受玄学思潮与清谈之风的影响,也逐渐学会思辨,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王戎可以说出路边果多必苦涩的道理,与他日里善于思考密不可分。徐孺子用“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的言论反驳了“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此番争辩与清谈无异,在儿童言语中体现出哲理智慧,正是受到社会上清谈之风的影响。同时,在玄学思潮下,儿童也体现出“挑战礼法,敢想敢为”的特点。何晏在面对魏武帝的要求是没有妥协,而是画地为庐,婉言表达拒绝之意,大胆中又透露着智慧。

(二)家庭教育:私学兴盛,尊重个体价值

除了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的环境同样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官学衰微,私学兴盛,世族本身的家庭教育起到了更大作用。在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有着选举的权利,有助于帮助自家子弟升官发财。在这种制度下,士大夫为了家族荣耀与传承,着重培养儿童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因此《世说》中的智慧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有很多知识储备,并且在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风气下,父母对孩子也十分尊重,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发言,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此时察举制并没有完全消散殆尽,还保留着一些孝廉的观念。儒家学说的地位虽受到冲击,但是道德观念仍存在于人们心中。因此,《世说》中像韩康伯、陈遗这样的孝顺儿童还有很多。

三、《世说》儿童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塑造了见解非凡、能言善辩、孝顺父母等形象的儿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堂方清的《续世新词》、王松郑的《汤玉林》、冯明梦龙的《古今谈书》。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中刻画了不少儿童形象:年仅十七岁的王熙凤就掌管贾府并且治理得井井有条、十五岁的薛宝钗饱读诗书且善解人意、十四岁的林黛玉在芦雪庵联句对诗句......

在《世说》塑造各式儿童形象后,后世的文学中儿童有了姓名,作者用了很多比多笔墨去写儿童的故事,丰富饱满儿童形象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辰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演变述论[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01):66-69+73.

[1]王豫宁,米晓燕.《世说新语》中儿童形象的成因探析[J].汉字文化,2022(06):50-52.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2.06.060.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