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时速达150公里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出发。图片来源:新华社
2月11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沸腾了: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铜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该项目中登上冬奥会领奖台。
“太难了!”赛后,一直关注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发展的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教师、冬季奥林匹克学者季成难掩兴奋和激动。成立于2015年的中国钢架雪车队刚走过不到7年,就在北京冬奥上实现了奖牌的突破,这是一份意义重大的荣耀。
田径等“跨界”选手多
对很多观众来说,钢架雪车是本届冬奥开始后才听说的“冷门项目”。运动员单手扶车,通过一段助跑加速后迅速跳上车,并以头朝前的俯卧姿态俯冲滑行,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高速冲过一千多米的多个弯道完成比赛,因此被称为“冰上俯冲机”。
由于这一项目在国内没有青少年力量储备,我国大量的钢架雪车运动员都是从田径、举重等下肢力量强的项目“转项”而来的。这是因为滑行的初始动力依靠出发前的助跑加速,对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爆发力要求极高。“田径运动是不借助器械的,现在要练借助雪橇滑行的钢架雪车,就需要重新学习技术特点和思维方式,这是运动员‘跨界’的最大困难。”季成说。
钢架雪车看似出发后即可“一趴到底”,实际上每个弯道的技术表现都至关重要。在最高可达150千米/小时的疾驰中,轻微的身体晃动都会对成绩产生明显影响,这需要运动员对赛道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在瞬间迅速调整入弯角度,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智能都有较高的要求。“随着对赛道经验的积累,运动员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滑行运动选手的职业生涯周期是比较长的。”季成说,这也让我们对中国钢架雪车队在今后赛事中的表现抱有更多的期许。
科学训练保证“驾驶”安全
冬奥不仅是赛场上的拼搏,也是场外科技实力的比拼。在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六自由度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可以在体感和视觉上营造出逼真的训练环境,有效克服季节对冬季项目训练时长的影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数字摄像头和风洞,帮助运动员寻找有效减阻的动作;比赛服采用3D打印技术定制,以确保分割线位置不影响运动员发力;国产冬奥钢架雪车鞋为运动员起跑、滑行注入有力支撑……2020年底,“雪游龙”赛道建成,这是世界上第17条经过国际雪车联合会认证、符合冬奥会比赛标准的赛道。“家门口”的赛道给了运动员充分的熟悉时间,帮助中国健儿发挥出东道主的优势。
钢架雪车具有独特魅力
看过比赛后,很多观众久久沉浸在“速度与激情”带来的震撼之中。季成认为,钢架雪车自有它的魅力:“我把这个项目的体育哲学总结为‘向死而生’。运动员一开始训练时都有一定的风险,但只有在一次次勇敢的冲刺滑行后,才能获得对于赛道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成为出色的钢架雪车运动员。”不断地延展自我潜能,挑战人类极限,这正是对运动精神的最好诠释。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