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专访高特佳投资王海蛟: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来源: 证券之星 2022-11-15 11:21:05
A+ A-

王海蛟,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MBA、复旦大学MBA校友

学术和研发的背景让王海蛟在医疗健康这片土壤扎稳根基,投资则是他结合个人特点和环境需求后选择的独特生长方式。作为业内少数具备产业经验的投资人之一,王海蛟成功实践了产融结合,用智慧和执着开辟出更高效高质的医疗投资之道。

01 做医疗从研发到投资

虽然今天已成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领域的“明星投资人”,轻松斩获了多项大大小小的业内荣誉,但在约十年前,王海蛟也曾一度在“学术还是管理”这个大问题的十字路口徘徊。

这不是一条路走不通所以换条路走的无奈之举。王海蛟在生物医药领域有优秀的科研表现,2003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他随即保送至复旦大学,成为生物学专业的硕博连读生。在博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期间,王海蛟开发了7个产品,拿到了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而到了30岁左右,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开始陷入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硕士阶段的学和5年的研发工作经历让王海蛟渐渐看清自己相对有限的学术兴趣,而在博阳生物期间,全工作链条的轮岗也让他发掘出自己在商业管理上的热情。于是,当初果断放弃读博的王海蛟再一次无法忽视已迫在眉睫的转型抉择。

对待科研一贯严谨负责的态度也延伸到了王海蛟的人生选择中。在本世纪初,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学术研究氛围还相对淡薄,在实验室方面也无法提供较好的资源条件。王海蛟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可能影响了自己的判断,主动向许多年龄更长的前辈请教,在不断确认自己感受的同时悉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这杆天秤最终往管理的方向倾斜。

做出这个决定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自小善于观察和反思的王海蛟在博阳生物协助经理管理融资事务时,发现这个行业在投资市场上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问题。

当时公司处于VC阶段,我们接触的大部分投资经理都是财务或工商管理背景,极少有人是技术背景。于是经常发生的对话就是当你跟他讨论某项技术的优势和先进之处时,他会说‘不用,你只需要告诉我多久能盈利’。他可能根本没认真听你的分析,或者认真听了也因为知识背景的差异的确很难判断,这让我感觉沟通非常低效甚至无效。

无法判断,就无法做决定,对于投资而言,结果就直接为零。这些现象让对生物医药新技术、新产品本身充满热情和期待的王海蛟感到挫败。他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需要“能够和创业者对话”的投资人。2011年底,他离开博阳生物,因为“对比创业和投资,我认为如果我去做投资,能解决更多公司的问题”。

02 选好了就深耕下去

高特佳投资集团是国内第一家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王海蛟与其结缘是在2014年,但高特佳并不是他投资生涯的起点。在北大纵横从事了半年的咨询工作后,王海蛟进入了苏州龙跃创投公司。

这家公司彼时的负责人是互联网投资出身、从大机构出来的创业者,对整个投资流程的规范和动向有很好的把握,完成了许多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也希望未来能够拓展医疗投资的赛道。然而,在龙跃创投工作的两年期间,王海蛟始终没能投出案子。

那是2012年至2014年,中国处在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高速转型阶段,互联网投资市场有大量低垂的果实等待摘取。每当王海蛟提出投资某个医疗健康项目,老板是让再等一等,说“医疗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然后将这笔钱投入了互联网。

“站在今天往回看,其实我也能够理解。的确还是那个问题,你不了解,就无法做决定”,这让对互联网不感兴趣、坚定做医疗健康投资的王海蛟决定离开,也让他明白,“找到一个下定决心做某个产业的老板有多重要”。为了保证这一点,再次选择时,王海蛟慎重地聊了很多投资机构,最终才选定高特佳。

如此程度的专注在当下似乎越来越是项稀缺的能力。除了深度看好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及自己推动产融结合的初心以外,这也是王海蛟个人经验感悟的的结。他回顾自己一路走来遭遇的两个迷茫期,发现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原因所致——选择太多。

大四上学期时,王海蛟拿到了复旦大学和另外一个知名研究机构的保送资格,也有留校任职和其他的一些机会,他看着周围埋头考研、目标清晰的同学们,迷茫于自己该往何处去。2010年左右,纠结于是否转型他也面临着继续在创业公司工作,还是去大企业就职,或者去海外深造等选择,眼前的路似乎显得太多。

在王海蛟看来“迷茫是因为选择太多,而不是选择太少。就像当年长征那么苦,先辈们怎么坚持下来的?很简单,因为没有选择。”而迷茫于该选哪条路的人,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像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那是一个个胚胎干细胞,之后分化成为各个器官,最后才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停留在干细胞层面,固然很全能;但是只有定向分化,才能真正具备功能。

也是从想清楚这些问题的那一刻起,王海蛟就决定成为一个真正扎根医疗健康投资的深耕者。

03 持续学持续突破

坚持思考和学是一个优秀投资人必备的品质。一方面是企业管理知识,另外一方面是金融财务知识,还有一方面是医疗产业知识及生命科学知识,王海蛟前后参加了复旦大学MBA项目、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MBA项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医学院合办的“健康中国”项目。

而在投资实战中,他也越发感受到投资人具备产业经验的优势和重要。由于自己最早的工作属于体外诊断领域,王海蛟首先尝试了相关产品的投资,他在高特佳投资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他的前同事在该领域的创业项目。

这位前同事在创业前是一名优秀的研发工程师,王海蛟很认可他的产品能力,但也知道他的短板在于缺乏管理、财务、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经验。但是,出于对体外诊断领域本身的熟悉,王海蛟无需追问对方何时能够盈利,而是通过对方提供的相关产品信息、客户信息和对客户进行访谈,甚至比创业者更准确地预测出了公司未来几年的业务进展情况,由此判断出了自己的报价。

七年时间里,这家公司的确没有让王海蛟失望,逐渐发展壮大,已经完成了D轮投资,济峰、启明、高瓴、惠每这些知名投资机构都纷纷加入,成为了公司的股东,而这个投资项目也取得了很高的回报倍数。

“现在投资是个热门行业,但我一直认为,如果你想在一个行业有所建树,前期都是在进行扎根,而投资的扎根就是产业界的工作经验,这些错过了很难再去弥补。比如我这个领域,如果没有在产业界工作过,你很难体会一个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工程师会想什么,他的研发经理会想什么,销售经理会想什么,注册经理会想什么,老板又会想什么。一个企业的基层、中层、高层,以及不同角色,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关注点。”

实际上,每一个投资项目,都是王海蛟不断探索边界的结果。在他看来,复制旧的成功范式永远无法带来新的认知和成长,而这些探索和收获正是从事投资最有意思的地方。

他记得自己2015年翻看迈瑞医疗的商业计划书时,觉得对方五百六十亿的估值太贵,“A股哪有医疗企业的估值超过五百亿的?这个企业再好,也不值得这么多投资”。于是,他没有进一步在公司内部推进。而其他同事则推进了对于该项目的投资投资完成后,迈瑞医疗一路高歌猛进,2018年上市时达到了1000亿左右的市值,2019年市值2000亿,,2021年更是创下了6000亿元的市值高峰。这让王海蛟开始深深反思自己当初结论背后的逻辑是否正确。

进而他意识到,“当你说一个东西太贵时,你往往没有认真去分析它真正的价值,所以才会轻易得出它太贵了的结论”。之后,在2017年,当联影医疗的投资机会出现时,王海蛟碰到了同样的情况——333亿的估值,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太贵了,毕竟当时公司还在亏损,收入也不多。

但有了之前的教训,王海蛟开始认真分析联影医疗的特点,认为它首先具备非常高的门槛和资金、人才壁垒,此外还拥有非常宽的产品线——除了超声,所有影像产品都要么已经拿证,要么正在走流程。而它唯一明显的劣势就是还未能从营销上展现出它的实力,这正是融资要完成的事情。

将联影医疗的优劣势和风险全部厘清摆在面前后,王海蛟果断决定投资,且要大比例投资。如今来看,联影医疗已经IPO上市,高特佳的持股市值大概在20亿左右,回报非常高。

未来,像一棵树一样,王海蛟仍会稳稳扎根在医疗健康投资领域,同时不断浇灌,继续枝繁叶茂。他深感医疗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正向价值,和个人在其中的成就感、突破感,这些既带给他乐趣,也带给他意义。从技术到投资的转型,或许是他目前为止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