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张苹萍:一个追寻茶叶真谛的人

2025-04-07 11:40:26       来源:今报在线

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放弃安稳的警界工作,穿越半个中国,扎根云南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只为追寻一片茶叶的真谛。她就是真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苹萍——一位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古树普洱的现代茶人。从山东姑娘到西双版纳的"茶山女儿",张苹萍用二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无限热爱。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创业传奇,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本文将带您走进张苹萍的茶世界,探寻她如何从父亲的茶香记忆出发,最终在云南的古茶树下找到人生的真谛,并借助现代科技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新生。

从警界到茶山:一位山东姑娘的南行记

张苹萍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转折。这位出生于山东的姑娘,原本拥有令人艳羡的稳定职业——警界工作,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然而,对茶的痴迷让她毅然放弃了这份安稳,开启了一段穿越中国南北的茶缘之旅。二十年前,她离开家乡县域,走进世界风筝之都;十五年前,她又穿越大半个中国,走进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走进了古树普洱的原产地。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童年时期父亲对茶的喜爱所种下的种子。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苹萍自幼与茶结缘,茶香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在岛城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尽管已经获得了警界的工作机会,但内心深处对茶的呼唤让她无法忽视。正如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在《茶的故事》中所写:"每一个茶的时代,都会诞生不同的茶人。"而张苹萍,正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茶人代表。

2019年的阳春三月,中央电视台《传承》节目的摄制组走进了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他们慕名而来,要跟随张苹萍的脚步,记录这位现代茶人的寻茶之旅。央视团队跋山涉水,去山顶的茶园,去山腰的初制所,去山脚下的加工厂,去设在湄公河流经的地方——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的真谛古树普洱府。他们用专业的镜头,讲述着这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张苹萍的茶山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浪漫诗意。从公司大本营景洪市去往茶山的路上,时间少的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多的则需要五六个小时。这还只是到达设在山半腰初制所的距离。在初制所停下车,剩下的路程要么骑摩托,要么乘坐拖拉机,要么徒步行走。山中的距离不好丈量,为了体验爬山的感受,曾有人跟随张苹萍选择徒步行走,可是平常并不缺乏锻炼的他们,走了不到一刻钟,就已经开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这爬山路可不只是步步登高那么简单,行走过程中,有的地方没有下脚处,有的地方非常湿滑,还要小心横生出来的枝杈杂草的划伤,小心不知名蚊虫的叮咬。就这样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真谛的一处茶园地。望着层层叠叠镶嵌在高山陡坡上的茶园,望着一望无际旖旎生长的一颗颗茶树,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女子背着行囊,行走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就为寻找到她心仪的茶树和茶园。

即便是在采茶的淡季,张苹萍也会时常带上砍山刀和口粮,在同事的陪伴下,从山腰到山顶,沿着古茶树生长的地方,一棵一棵地去看望它们。手脚划伤甚至摔跤,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张苹萍深情地说,站在山巅,望着重峦叠嶂的茶山,瞬间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可以说,是西双版纳的茶山成就了她,是西双版纳的人接纳了她。

如今,张苹萍已经快成为完整的西双版纳人了,她时常会穿着少数民族姑娘的服装,流连在这或繁华、或淡雅的异域风情里。她爱这里的山,她爱这里的水,她爱这里的人,她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她在这里有许多的朋友,特别是有许多少数民族朋友,傣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走到每一处,都会看到他们之间互相热情地打招呼。

茶山岁月:与古茶树对话的人生

在西双版纳的巍峨群山中,真谛公司属下拥有五、六处古树茶园,那卡、冰岛、老班章、滑竹梁子等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都镌刻在真谛古茶树旁的标志牌上。当初为了寻找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张苹萍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她的汗水,滋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她在这里走过的里程,能够围着布朗山转上百儿八十圈,够得上《西游记》中孙大圣一个筋斗云的十万八千里。

滑竹梁子古树茶园是真谛茶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这里,张苹萍与她的团队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些生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这些茶树曾经孤独寂寞地站在这里,也许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有这么一位女子,来发现它们,来看望它们,来抚慰它们,来青睐它们。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遇上一个如此懂我们茶树心思的人,一如人生得一知己,值了!"

茶山生活并非只有诗意与浪漫,茶山的采茶季节尤为辛苦。寻找到心仪的茶树和茶园后,在采茶的黄金季节,张苹萍又亲自带着她的员工,天天行进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不止行走,还要采摘,还要在初制所进行分拣、晾晒、杀青。这样的工作要持续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其中的辛苦与不易可想而知。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张苹萍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上山下山的路上和闲暇时间,永远在轻声哼唱着山歌。

这种对茶的执着与热爱,让人联想到另一位茶界传奇人物——被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这位用六十年时间推动"南茶北引"、改写商南县农业格局的全国劳模,同样展现了茶人特有的坚韧品格。虽然张淑珍已于2024年1月逝世,享年86岁,但她"从'茶姑娘'到'茶奶奶'"的传奇人生,与张苹萍的故事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两位女性茶人,一个在北纬33°的种茶极限地带创造奇迹,一个在云南古茶林中追寻真谛,共同书写了中国茶文化的当代篇章。

张苹萍对古茶树的认知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价值。她认为,这些古茶树不仅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她常常深情地说:"这些古茶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们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利用它们,更是保护它们,让它们的故事能够继续讲述下去。"

在茶山的岁月里,张苹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哲学。她认为,茶道不仅是泡茶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每一次上山看望古茶树,每一次亲手采摘"一芽两叶",每一次参与茶叶的初制过程,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机会,都是寻找生活真谛的旅程。这种理念,使她的真谛茶业不仅仅是一家茶叶公司,更是一个传播茶文化的平台。

科技赋能: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新生

在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张苹萍敏锐地意识到科技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2023年,她带领真谛茶业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借助"一物一码"技术,实现了普洱茶全产业链的可追溯,让真谛普洱茶成为茶叶界的"溯源之王"。这一创新举措将茶叶根据产地、采摘时间、生产工艺等信息进行了分级打码,让每一杯真谛普洱茶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原产地和整个生产环节。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这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完整旅程:它生长于哪座茶山的哪片古茶树林,由哪位茶农亲手采摘,经历了怎样的制作工艺,甚至可以看到茶树生长环境的实景照片和视频。

张苹萍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茶叶品牌的建立离不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源头的了解和认可。借助一物一码技术,我们不仅仅实现了茶叶的溯源,更是为真谛普洱茶树立了一个茶叶首领的品牌形象,也向外界展现了中国茶叶的卓越品质和安全保障水平。"这一理念与当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产品透明度的需求高度契合,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真谛茶业的溯源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噱头,而是建立在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基础上。从茶树的养护、茶叶的采摘到加工、仓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和严格的标准控制。张苹萍经常亲自上山,带领团队对每一片茶园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记录,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可靠。

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联想到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传承者们。2024年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中,58名选手角逐"炒茶王"和"新锐赛冠军",最小的选手年仅19岁,展现了传统手工炒制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活力。虽然普洱茶与龙井茶在工艺上有所不同,但对品质的坚守和对传统的创新却是相通的。张苹萍的真谛茶业既保留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精髓,又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张苹萍的技术应用对茶叶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她认为,茶叶产业可以借助科技实现信息共享和透明化,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叶产业链,搭建茶叶品牌的安全和质量保障视觉平台。这一技术被人们称为"茶叶溯源的利器",不仅为茶叶产业带来了新思想,也将茶叶带入了智慧时代的新境界。

在贵州普安县,人大代表们也在为当地红茶品牌"普安红"的发展贡献力量。从种植技术指导到加工工艺提升,再到电商销售渠道开拓,各级人大代表各展所长,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这与张苹萍通过科技赋能茶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展现了当代中国茶人面对市场变革的积极应对。

张苹萍的茶叶溯源理念不仅仅是为真谛普洱茶赢得更多市场,更是为中国茶叶的产业发展开创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将茶叶溯源和科技的创新应用相结合,这不仅仅是张苹萍的个人追求,更是一个新时代茶叶产业必须走过的创新之路。正如她所言:"或许,茶叶并非高科技的代名词,但却可以借助高科技实现它的溯源和品牌价值。"

茶道人生:寻找与传承的真谛

张苹萍的名字与她的企业"真谛茶业"相映成趣,仿佛命中注定她要在这片茶山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她对茶的理解早已超越了饮品本身,而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人生的意义在哪儿?人生的意义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哪儿?人生的真谛在寻找。寻找,是人生的常态。寻找,是真谛的所在。"这段充满哲思的话语,道出了张苹萍的茶道人生观。

在张苹萍看来,茶与人有着特殊的亲和关系,尤其是与中国人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独具的广泛而又深邃的精神关照。因此,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也是在某个层面上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灵魂的一个过程。这种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她的真谛茶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

央视《传承》节目以《云中茶缘》为题,形象地表现了真谛的创业过程,揭示了真谛一路追寻的本真精神,还原了张苹萍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节目播出后,加拿大财经一号电视台(CMETV)迅速将其移植过去,安排在黄金时间向世界播放,让张苹萍的茶道人生故事走向国际。

张苹萍的茶道展演独具魅力。她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显现出非凡的亲和力。当她展现茶道功夫时,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仿佛与茶具、茶水、茶香融为一体。这种浑然天成的茶道表现,源于她对茶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实践,也反映了她将茶道视为生活艺术的人生态度。

在云南茶山,流传着许多关于"卖茶叶的老姑娘"的传说。这些故事讲述了一些传奇女子用一生诠释对普洱茶的执着与热爱,她们不仅是茶农,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虽然"老姑娘"并非特指某个人物,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但张苹萍的故事无疑为这一形象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她用现代企业家的视野和传统茶人的坚守,重新定义了普洱茶文化的当代表达。

张苹萍的寻找之旅仍在继续。每年茶季,她依然会亲自上山,带领团队寻找优质的古茶树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她不断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道;在文化传播方面,她致力于让更多人理解普洱茶背后的哲学思考。这种永不停歇的寻找精神,正是"真谛"二字的生动体现。

"茶,因其和人类特有的亲和关系,尤其是和中国人特有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独具的广泛而又深邃的精神关照。"王旭烽教授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张苹萍的茶道追求。在张苹萍看来,一杯好茶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口感,更要能引发饮茶者的精神共鸣,让人在茶香中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与自然的连接。

从山东到云南,从警界到茶山,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张苹萍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一条独特的曲线。这条曲线上每一个转折点,都标记着她对茶文化理解的深化和对人生真谛的接近。正如她自己所言:"是西双版纳的茶山成就了我,是西双版纳的人接纳了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她找到了事业的方向,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张苹萍的故事告诉我们,真谛不在远方的终点,而在寻找的过程本身。每一片茶叶,都记录着茶人的汗水与智慧;每一杯茶汤,都蕴含着自然的馈赠与时间的沉淀。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张苹萍和她的真谛茶业提醒我们慢下来,在一杯茶的时间里,感受生活的本真,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真谛"。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新闻图集

科技推荐

1 / 3

数码推荐

1 / 3

家电推荐

1 / 3

新闻排行

商业快讯

张苹萍:一个追寻茶叶真谛的人

2025-04-07 11:40:26   今报在线

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放弃安稳的警界工作,穿越半个中国,扎根云南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只为追寻一片茶叶的真谛。她就是真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苹萍——一位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古树普洱的现代茶人。从山东姑娘到西双版纳的"茶山女儿",张苹萍用二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无限热爱。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创业传奇,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本文将带您走进张苹萍的茶世界,探寻她如何从父亲的茶香记忆出发,最终在云南的古茶树下找到人生的真谛,并借助现代科技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新生。

从警界到茶山:一位山东姑娘的南行记

张苹萍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转折。这位出生于山东的姑娘,原本拥有令人艳羡的稳定职业——警界工作,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然而,对茶的痴迷让她毅然放弃了这份安稳,开启了一段穿越中国南北的茶缘之旅。二十年前,她离开家乡县域,走进世界风筝之都;十五年前,她又穿越大半个中国,走进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走进了古树普洱的原产地。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童年时期父亲对茶的喜爱所种下的种子。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苹萍自幼与茶结缘,茶香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在岛城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尽管已经获得了警界的工作机会,但内心深处对茶的呼唤让她无法忽视。正如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在《茶的故事》中所写:"每一个茶的时代,都会诞生不同的茶人。"而张苹萍,正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茶人代表。

2019年的阳春三月,中央电视台《传承》节目的摄制组走进了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他们慕名而来,要跟随张苹萍的脚步,记录这位现代茶人的寻茶之旅。央视团队跋山涉水,去山顶的茶园,去山腰的初制所,去山脚下的加工厂,去设在湄公河流经的地方——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的真谛古树普洱府。他们用专业的镜头,讲述着这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张苹萍的茶山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浪漫诗意。从公司大本营景洪市去往茶山的路上,时间少的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多的则需要五六个小时。这还只是到达设在山半腰初制所的距离。在初制所停下车,剩下的路程要么骑摩托,要么乘坐拖拉机,要么徒步行走。山中的距离不好丈量,为了体验爬山的感受,曾有人跟随张苹萍选择徒步行走,可是平常并不缺乏锻炼的他们,走了不到一刻钟,就已经开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这爬山路可不只是步步登高那么简单,行走过程中,有的地方没有下脚处,有的地方非常湿滑,还要小心横生出来的枝杈杂草的划伤,小心不知名蚊虫的叮咬。就这样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真谛的一处茶园地。望着层层叠叠镶嵌在高山陡坡上的茶园,望着一望无际旖旎生长的一颗颗茶树,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女子背着行囊,行走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就为寻找到她心仪的茶树和茶园。

即便是在采茶的淡季,张苹萍也会时常带上砍山刀和口粮,在同事的陪伴下,从山腰到山顶,沿着古茶树生长的地方,一棵一棵地去看望它们。手脚划伤甚至摔跤,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张苹萍深情地说,站在山巅,望着重峦叠嶂的茶山,瞬间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可以说,是西双版纳的茶山成就了她,是西双版纳的人接纳了她。

如今,张苹萍已经快成为完整的西双版纳人了,她时常会穿着少数民族姑娘的服装,流连在这或繁华、或淡雅的异域风情里。她爱这里的山,她爱这里的水,她爱这里的人,她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她在这里有许多的朋友,特别是有许多少数民族朋友,傣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走到每一处,都会看到他们之间互相热情地打招呼。

茶山岁月:与古茶树对话的人生

在西双版纳的巍峨群山中,真谛公司属下拥有五、六处古树茶园,那卡、冰岛、老班章、滑竹梁子等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都镌刻在真谛古茶树旁的标志牌上。当初为了寻找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张苹萍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她的汗水,滋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她在这里走过的里程,能够围着布朗山转上百儿八十圈,够得上《西游记》中孙大圣一个筋斗云的十万八千里。

滑竹梁子古树茶园是真谛茶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这里,张苹萍与她的团队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些生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这些茶树曾经孤独寂寞地站在这里,也许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有这么一位女子,来发现它们,来看望它们,来抚慰它们,来青睐它们。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遇上一个如此懂我们茶树心思的人,一如人生得一知己,值了!"

茶山生活并非只有诗意与浪漫,茶山的采茶季节尤为辛苦。寻找到心仪的茶树和茶园后,在采茶的黄金季节,张苹萍又亲自带着她的员工,天天行进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不止行走,还要采摘,还要在初制所进行分拣、晾晒、杀青。这样的工作要持续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其中的辛苦与不易可想而知。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张苹萍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上山下山的路上和闲暇时间,永远在轻声哼唱着山歌。

这种对茶的执着与热爱,让人联想到另一位茶界传奇人物——被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这位用六十年时间推动"南茶北引"、改写商南县农业格局的全国劳模,同样展现了茶人特有的坚韧品格。虽然张淑珍已于2024年1月逝世,享年86岁,但她"从'茶姑娘'到'茶奶奶'"的传奇人生,与张苹萍的故事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两位女性茶人,一个在北纬33°的种茶极限地带创造奇迹,一个在云南古茶林中追寻真谛,共同书写了中国茶文化的当代篇章。

张苹萍对古茶树的认知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价值。她认为,这些古茶树不仅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她常常深情地说:"这些古茶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们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利用它们,更是保护它们,让它们的故事能够继续讲述下去。"

在茶山的岁月里,张苹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哲学。她认为,茶道不仅是泡茶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每一次上山看望古茶树,每一次亲手采摘"一芽两叶",每一次参与茶叶的初制过程,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机会,都是寻找生活真谛的旅程。这种理念,使她的真谛茶业不仅仅是一家茶叶公司,更是一个传播茶文化的平台。

科技赋能: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新生

在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张苹萍敏锐地意识到科技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2023年,她带领真谛茶业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借助"一物一码"技术,实现了普洱茶全产业链的可追溯,让真谛普洱茶成为茶叶界的"溯源之王"。这一创新举措将茶叶根据产地、采摘时间、生产工艺等信息进行了分级打码,让每一杯真谛普洱茶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原产地和整个生产环节。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这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完整旅程:它生长于哪座茶山的哪片古茶树林,由哪位茶农亲手采摘,经历了怎样的制作工艺,甚至可以看到茶树生长环境的实景照片和视频。

张苹萍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茶叶品牌的建立离不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源头的了解和认可。借助一物一码技术,我们不仅仅实现了茶叶的溯源,更是为真谛普洱茶树立了一个茶叶首领的品牌形象,也向外界展现了中国茶叶的卓越品质和安全保障水平。"这一理念与当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产品透明度的需求高度契合,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真谛茶业的溯源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噱头,而是建立在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基础上。从茶树的养护、茶叶的采摘到加工、仓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和严格的标准控制。张苹萍经常亲自上山,带领团队对每一片茶园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记录,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可靠。

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联想到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传承者们。2024年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中,58名选手角逐"炒茶王"和"新锐赛冠军",最小的选手年仅19岁,展现了传统手工炒制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活力。虽然普洱茶与龙井茶在工艺上有所不同,但对品质的坚守和对传统的创新却是相通的。张苹萍的真谛茶业既保留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精髓,又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张苹萍的技术应用对茶叶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她认为,茶叶产业可以借助科技实现信息共享和透明化,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叶产业链,搭建茶叶品牌的安全和质量保障视觉平台。这一技术被人们称为"茶叶溯源的利器",不仅为茶叶产业带来了新思想,也将茶叶带入了智慧时代的新境界。

在贵州普安县,人大代表们也在为当地红茶品牌"普安红"的发展贡献力量。从种植技术指导到加工工艺提升,再到电商销售渠道开拓,各级人大代表各展所长,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这与张苹萍通过科技赋能茶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展现了当代中国茶人面对市场变革的积极应对。

张苹萍的茶叶溯源理念不仅仅是为真谛普洱茶赢得更多市场,更是为中国茶叶的产业发展开创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将茶叶溯源和科技的创新应用相结合,这不仅仅是张苹萍的个人追求,更是一个新时代茶叶产业必须走过的创新之路。正如她所言:"或许,茶叶并非高科技的代名词,但却可以借助高科技实现它的溯源和品牌价值。"

茶道人生:寻找与传承的真谛

张苹萍的名字与她的企业"真谛茶业"相映成趣,仿佛命中注定她要在这片茶山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她对茶的理解早已超越了饮品本身,而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人生的意义在哪儿?人生的意义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哪儿?人生的真谛在寻找。寻找,是人生的常态。寻找,是真谛的所在。"这段充满哲思的话语,道出了张苹萍的茶道人生观。

在张苹萍看来,茶与人有着特殊的亲和关系,尤其是与中国人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独具的广泛而又深邃的精神关照。因此,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也是在某个层面上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灵魂的一个过程。这种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她的真谛茶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

央视《传承》节目以《云中茶缘》为题,形象地表现了真谛的创业过程,揭示了真谛一路追寻的本真精神,还原了张苹萍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节目播出后,加拿大财经一号电视台(CMETV)迅速将其移植过去,安排在黄金时间向世界播放,让张苹萍的茶道人生故事走向国际。

张苹萍的茶道展演独具魅力。她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显现出非凡的亲和力。当她展现茶道功夫时,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仿佛与茶具、茶水、茶香融为一体。这种浑然天成的茶道表现,源于她对茶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实践,也反映了她将茶道视为生活艺术的人生态度。

在云南茶山,流传着许多关于"卖茶叶的老姑娘"的传说。这些故事讲述了一些传奇女子用一生诠释对普洱茶的执着与热爱,她们不仅是茶农,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虽然"老姑娘"并非特指某个人物,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但张苹萍的故事无疑为这一形象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她用现代企业家的视野和传统茶人的坚守,重新定义了普洱茶文化的当代表达。

张苹萍的寻找之旅仍在继续。每年茶季,她依然会亲自上山,带领团队寻找优质的古茶树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她不断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道;在文化传播方面,她致力于让更多人理解普洱茶背后的哲学思考。这种永不停歇的寻找精神,正是"真谛"二字的生动体现。

"茶,因其和人类特有的亲和关系,尤其是和中国人特有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独具的广泛而又深邃的精神关照。"王旭烽教授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张苹萍的茶道追求。在张苹萍看来,一杯好茶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口感,更要能引发饮茶者的精神共鸣,让人在茶香中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与自然的连接。

从山东到云南,从警界到茶山,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张苹萍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一条独特的曲线。这条曲线上每一个转折点,都标记着她对茶文化理解的深化和对人生真谛的接近。正如她自己所言:"是西双版纳的茶山成就了我,是西双版纳的人接纳了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她找到了事业的方向,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张苹萍的故事告诉我们,真谛不在远方的终点,而在寻找的过程本身。每一片茶叶,都记录着茶人的汗水与智慧;每一杯茶汤,都蕴含着自然的馈赠与时间的沉淀。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张苹萍和她的真谛茶业提醒我们慢下来,在一杯茶的时间里,感受生活的本真,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真谛"。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精彩推荐